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本文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6页 |
1.3.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信贷风险及类型 | 第18-19页 |
2.1.2 贷款用途风险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3 贷款用途风险管理 | 第20-21页 |
2.2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贷款用途风险的发生机理 | 第21-24页 |
2.2.1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 第21-24页 |
2.2.2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贷款用途风险的发生机理 | 第24页 |
2.3 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和方法 | 第24-28页 |
2.3.1 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24-25页 |
2.3.2 风险管理的流程 | 第25页 |
2.3.3 贷款用途风险管理方法 | 第25-28页 |
2.4 贷款用途风险识别中的误区 | 第28-31页 |
2.4.1 在多家银行获得过贷款支持的企业可以放松授信调查 | 第28-29页 |
2.4.2 忽略隐形资产负债 | 第29-30页 |
2.4.3 过分依赖抵押物 | 第30-31页 |
第3章 邮储银行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31-42页 |
3.1 HZ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和信贷用途风险管理状况 | 第31-33页 |
3.1.1 HZ分行信贷业务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3.1.2 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基本概述 | 第32-33页 |
3.2 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状况分析 | 第33-37页 |
3.2.1 HZ分行贷款用途的风险表现 | 第33-36页 |
3.2.2 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大小的测度 | 第36-37页 |
3.3 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3.3.1 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第4章 邮储银行HZ分行贷款用途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42-52页 |
4.1 加强贷款资金监管 | 第42-46页 |
4.1.1 做好贷款约定用途支用管理工作 | 第42-44页 |
4.1.2 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 第44-46页 |
4.1.3 健全和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 第46页 |
4.2 严格把控各环节贷款用途风险管理工作 | 第46-49页 |
4.2.1 切实做好贷前贷款用途调查工作 | 第46-47页 |
4.2.2 切实做好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的工作 | 第47-48页 |
4.2.3 切实做好贷中借款合同面签工作 | 第48-49页 |
4.3 做好贷后检查确保资金用途真实性 | 第49-52页 |
4.3.1 做好贷后日常检查 | 第49-50页 |
4.3.2 全面进行贷后检查 | 第50页 |
4.3.3 建立贷后管理分析例会制度 | 第50-51页 |
4.3.4 强制贷款用途不真实的客户退出 | 第51-52页 |
第5章 改进方案实施效果及评价 | 第52-56页 |
5.1 改进方案实施情况 | 第52-54页 |
5.1.1 针对额度类贷款二次支用环节开展了专项风险排查工作 | 第52-53页 |
5.1.2 针对信贷放款环节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 | 第53-54页 |
5.2 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54-5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6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