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评价及产业模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问题提出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21页 |
·沁水煤田构造和煤层气产能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煤炭资源效率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煤炭产业化研究述评 | 第18-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研究区概况 | 第24-30页 |
·沁水煤田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沁水煤田交通运输条件 | 第25-26页 |
·沁水煤田供水条件 | 第26-27页 |
·沁水煤田电力条件 | 第27页 |
·沁水煤田社会经济状况 | 第27-30页 |
第3章 沁水煤田地质特征 | 第30-42页 |
·沁水煤田区域地层 | 第30-31页 |
·沁水煤田构造特征 | 第31-33页 |
·沁水煤田赋煤特征 | 第33-42页 |
·煤层煤岩特征 | 第33-37页 |
·煤类煤质及工业用途 | 第37-38页 |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量及瓦斯分布特征 | 第38-42页 |
第4章 多维度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评价 | 第42-77页 |
·多维度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模型建立 | 第42-47页 |
·煤炭资源地质构造、资源禀赋与资源效率模型的关系 | 第42-44页 |
·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变量选取、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 | 第47页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2005-2014年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评价 | 第48-68页 |
·煤炭资源效率评价 | 第48-56页 |
·煤炭资源无效率的差异分析 | 第56-68页 |
·未来五年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评价 | 第68-77页 |
·煤炭资源效率投入产出要素预测 | 第68-70页 |
·未来五年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评价 | 第70-77页 |
第5章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产业模式研究 | 第77-104页 |
·煤炭资源效率与煤炭资源产业模式关系分析 | 第77-82页 |
·煤炭资源产业模式对煤炭资源效率的影响机理 | 第77-78页 |
·煤炭资源效率对煤炭资源产业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 | 第78-82页 |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产业发展原则及模式类型 | 第82-85页 |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产业发展原则 | 第82-83页 |
·煤炭资源产业发展模式 | 第83-85页 |
·煤炭资源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 | 第85-89页 |
·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总体模型 | 第85-86页 |
·安全、绿色和经济属性权重的确定 | 第86页 |
·沁水煤田煤炭产业发展模式选择过程分析 | 第86-89页 |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产业模式选择 | 第89-94页 |
·潞安矿区 | 第89-91页 |
·阳泉矿区 | 第91-92页 |
·武夏矿区 | 第92页 |
·晋城矿区 | 第92-93页 |
·霍东矿区 | 第93-94页 |
·产业模式选择后未来五年煤炭资源效率预测 | 第94-104页 |
·煤炭资源效率投入产出要素预测 | 第94-98页 |
·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的预测评价 | 第98-99页 |
·分区域煤炭资源效率的预测评价 | 第99-104页 |
第6章 沁水煤田煤炭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第104-118页 |
·指导思想 | 第104页 |
·发展定位 | 第104-105页 |
·发展原则 | 第105-106页 |
·发展目标 | 第106-107页 |
·政策建议 | 第107-118页 |
·提升沁水煤田煤炭资源效率,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 第107-113页 |
·优化沁水煤田煤炭产业模式,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 | 第113-118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研究结论 | 第118-119页 |
·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