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8-10页
     ·国内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概述第8-9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对交往空间的需求第9-10页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第10-12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0-12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2页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2-13页
     ·研究对象第12页
     ·研究内容第12-13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高等学校第13页
     ·科学实验建筑第13页
     ·交往第13-14页
     ·交往空间第14页
   ·其他研究相关理论第14-15页
     ·行为建筑学第14-15页
     ·环境心理学第15页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5-18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15-17页
     ·课题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2章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调研认知第18-42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内部空间组成第18-23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的主要功能第18-19页
     ·功能空间组成第19-21页
     ·功能空间组织模式第21-23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23-39页
     ·现场调研第23-33页
     ·问卷分析第33-39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调研总结第39-41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现状的正评价总结第39-40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现状的负评价总结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解析第42-57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活动分析第42-47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的行为方式第42-44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楼交往的需求第44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的特点第44-46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与交往空间层次第46-47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分类第47-55页
     ·公共性交往空间第47-52页
     ·半公共性(半私密性)交往空间第52-54页
     ·私密性交往空间第54-55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有效性影响因素第55-56页
     ·交往空间是否方便可达第55页
     ·偶遇的几率第55-56页
     ·舒适程度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第57-78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目标第57-58页
     ·开放性:构建交流沟通的共享平台第57页
     ·集约化:交往空间功能拓展第57页
     ·人性化:注重空间的以人为本第57-58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设计原则第58-60页
     ·交往空间的易达性第58页
     ·交往空间的可识别性第58页
     ·交往空间复合性第58-59页
     ·交往空间的丰富性、层次性第59-60页
   ·交往空间优化策略第60-76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第60-70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组合设计第70-73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中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第73-76页
   ·交往空间优化的实施要点第76-77页
     ·剩余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第76页
     ·“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第76-77页
     ·根据科研人员及师生的行为需要,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第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优化设计应用——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项目第78-93页
   ·现状介绍及评价第78-86页
     ·项目概况第78页
     ·前期分析及构思第78-81页
     ·方案设计第81-86页
   ·优化应用第86-92页
     ·入口及门厅空间优化第86-88页
     ·走廊及中庭优化措第88-90页
     ·平台空间优化第90-91页
     ·庭院空间优化第91-92页
   ·空间优化后评价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附录第98-110页
 附录A:图片索引第98-101页
 附录B:设计图纸第101-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111页
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建筑交往空间调查问卷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北京延庆地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建筑遗产保护的新建博物馆设计研究--以晋商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