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北京延庆地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总结 | 第13-1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传统民居 | 第14页 |
| ·风貌传承 | 第14-15页 |
| ·更新改造 | 第15页 |
| ·生活模式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8-19页 |
| 第2章 乡村生活模式的特征与演变 | 第19-28页 |
| ·传统乡村生活模式的特征 | 第19-21页 |
| ·生产方式——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 | 第19页 |
| ·家庭模式——以联合户为主 | 第19-20页 |
| ·生活质量——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 第20-21页 |
| ·行为特征——以庭院为中心 | 第21页 |
| ·交往模式——对内开放、对外封闭 | 第21页 |
| ·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特征 | 第21-25页 |
| ·生产方式——农耕为主,旅游业及外出打工为辅 | 第21-23页 |
| ·家庭模式——向核心户及主干户转变 | 第23页 |
| ·生活质量——满足舒适度提高的需求 | 第23-24页 |
| ·行为特征——庭院和起居室两个中心 | 第24页 |
| ·交往模式——对内私密、对外开放 | 第24-25页 |
|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演变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的现状分析 | 第28-63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本体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 ·建筑风貌 | 第28-31页 |
| ·建筑质量 | 第31-34页 |
| ·室内环境 | 第34-35页 |
| ·建筑材质与颜色 | 第35-38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合院空间现状分析 | 第38-57页 |
| ·合院布局 | 第38-42页 |
| ·传统合院居住人口 | 第42-51页 |
| ·传统合院室内功能 | 第51-54页 |
| ·传统合院生活行为流线 | 第54-57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现状评析 | 第57-59页 |
| ·保留传统村落布局 | 第57-58页 |
| ·保留传统路网结构 | 第58页 |
| ·保留传统合院空间 | 第58-59页 |
| ·保留传统建筑单体 | 第59页 |
| ·现代乡村生活模式对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村落价值的再评估 | 第60-62页 |
| ·文化价值 | 第60-61页 |
| ·科学价值 | 第61-62页 |
| ·经济价值 | 第62页 |
| ·社会价值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4章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策略 | 第63-77页 |
| ·更新改造的对象 | 第63-66页 |
| ·对象选择的原则 | 第63页 |
| ·对象的确定 | 第63-66页 |
| ·更新改造的原则 | 第66-72页 |
| ·合院布局 | 第66-67页 |
| ·生活行为流线 | 第67-68页 |
| ·建筑单体 | 第68-71页 |
| ·室内空间 | 第71-72页 |
| ·更新改造的措施 | 第72-74页 |
| ·合院布局 | 第72-73页 |
| ·建筑本体 | 第73-74页 |
| ·更新改造的适宜标准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5章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方法与技术 | 第77-108页 |
| ·京郊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方法借鉴 | 第77-80页 |
| ·建筑本体 | 第77-78页 |
| ·室内功能及行为流线 | 第78-79页 |
| ·卫生间及厨房 | 第79-80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具体方法 | 第80-98页 |
| ·平面布局——家庭模式的转变 | 第80-91页 |
| ·室内功能——交往模式的转变 | 第91-94页 |
| ·空间流线——生活行为的转变 | 第94-97页 |
| ·室内设计——生活质量的转变 | 第97-98页 |
| ·庭院——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98页 |
| ·北京延庆地区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更新改造 | 第98-107页 |
| ·结构体系 | 第98-102页 |
| ·围护体系 | 第102-106页 |
| ·舒适性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结语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