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5页 |
| §1.1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8-19页 |
| ·选题来源 | 第18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9-27页 |
| ·中国北部陆块元古代时期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 第19-25页 |
| ·全吉地块元古代时期的古大陆演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1.4 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 ·锆石U-Pb测年 | 第31-32页 |
|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2页 |
|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32页 |
|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32-33页 |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33页 |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5-42页 |
| §2.1 区域地质单元 | 第35页 |
| §2.2 塔里木陆块概况 | 第35-37页 |
| ·组成特征 | 第36页 |
| ·元古代重大构造-热事件 | 第36-37页 |
| §2.3 塔东南微陆块群地质概况 | 第37-39页 |
| §2.4 全吉地块地质概况 | 第39-42页 |
| ·组成特征 | 第39-40页 |
| ·元古代重大构造热事件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德令哈古元古代末期变质镁铁质岩墙群的特征和成因背景 | 第42-75页 |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42-44页 |
| §3.2 岩墙群地质特征 | 第44-46页 |
| §3.3 岩相学特征 | 第46-47页 |
| §3.4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7-50页 |
| ·样品采集与特征 | 第47-49页 |
| ·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 §3.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2页 |
|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50-52页 |
| ·全岩Nd-Sr-Pb同位素组成 | 第52页 |
| §3.6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 第52-53页 |
| §3.7 讨论 | 第53-63页 |
| ·年龄意义 | 第53-55页 |
| ·元素活动性 | 第55-56页 |
| ·岩石成因 | 第56-57页 |
| ·源区性质 | 第57-59页 |
| ·交代介质性质 | 第59-60页 |
| ·构造环境 | 第60-63页 |
| §3.8 小结 | 第63-75页 |
| 第四章 六道班中元古代变辉长岩岩瘤的特征和成因背景 | 第75-96页 |
| §4.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75-76页 |
| §4.2 岩瘤地质特征 | 第76-77页 |
| §4.3 岩相学特征 | 第77-79页 |
| §4.4 锆石U-Pb年代学 | 第79-80页 |
| ·样品采集与特征 | 第79页 |
| ·分析结果 | 第79-80页 |
| §4.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80-83页 |
| ·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80-83页 |
|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83页 |
| §4.6 讨论 | 第83-91页 |
| ·年龄意义 | 第83-84页 |
| ·元素活动性 | 第84页 |
| ·岩浆过程 | 第84-86页 |
| ·岩浆成因 | 第86-90页 |
| ·构造环境 | 第90-91页 |
| §4.7 小结 | 第91-96页 |
| 第五章 鹰峰新元古代早期变辉长岩脉的特征和成因背景 | 第96-115页 |
| §5.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96-97页 |
| §5.2 新元古代镁铁质岩脉地质特征 | 第97-99页 |
| §5.3 岩相学特征 | 第99页 |
| §5.4 锆石U-Pb年代学 | 第99-101页 |
| ·样品采集与特征 | 第99-100页 |
| ·分析结果 | 第100-101页 |
| §5.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1-103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101-102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2-103页 |
| §5.6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 第103-104页 |
| §5.7 讨论 | 第104-110页 |
| ·年龄意义 | 第104页 |
| ·元素活动性 | 第104-105页 |
| ·岩浆过程 | 第105-107页 |
| ·源区性质 | 第107-108页 |
| ·构造环境 | 第108-110页 |
| §5.8 小结 | 第110-115页 |
| 第六章 古大陆演化意义 | 第115-127页 |
| §6.1 古元古代末期的构造演化 | 第115-120页 |
| §6.2 中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 | 第120-121页 |
| §6.3 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 | 第121-12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