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模糊图像恢复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难点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模糊图像的复原技术 | 第15-29页 |
·模糊图像分类 | 第15-16页 |
·图像降质模型 | 第16-20页 |
·图像降质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模糊核的介绍 | 第17-18页 |
·图像的先验知识 | 第18-20页 |
·复原技术 | 第20-25页 |
·逆滤波复原 | 第21-22页 |
·维纳滤波复原 | 第22页 |
·有约束最小二乘复原 | 第22-23页 |
·Lucy-Richardson 算法 | 第23-24页 |
·盲反卷积复原算法 | 第24页 |
·常用图像复原方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图像复原问题的病态特性与解决方法 | 第25-28页 |
·病态特性 | 第25-26页 |
·图像复原问题的病态特性 | 第26-27页 |
·病态特性的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模糊核估计和图像盲复原 | 第29-40页 |
·运动模糊降质模型 | 第29页 |
·模糊核估计 | 第29-34页 |
·双边滤波器 | 第29-31页 |
·冲击滤波器 | 第31-33页 |
·模糊核估计模型 | 第33-34页 |
·模糊核的修正 | 第34页 |
·基于自然图像梯度分布的图像反卷积算法 | 第34-37页 |
·问题模型 | 第34-36页 |
·高斯模型 | 第36页 |
·超拉普拉斯模型 | 第36-37页 |
·多尺度策略 | 第37-38页 |
·算法框架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图像复原的评价标准及实验分析结果 | 第40-53页 |
·图像复原的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均方误差 | 第40-41页 |
·峰值信噪比 | 第41页 |
·结构相似度 | 第41-42页 |
·几种传统复原算法的效果对比 | 第42-46页 |
·图像边缘的预测 | 第46-48页 |
·模糊核估计过程 | 第48-49页 |
·多尺度思想在图像复原中的影响 | 第49-50页 |
·模糊图像复原过程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