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1-15页
 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15页
第一章“理想儿童”——毛泽东时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第15-44页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绘画中的“理想儿童”形象第15-29页
  一、十七年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第15-18页
  二、十七年绘画中“理想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第18-29页
 第二节 文革时期绘画中的“理想儿童”形象第29-40页
  一、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第29-32页
  二、文革时期绘画中“理想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第32-40页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下“理想儿童”形象本质的虚假第40-44页
  一、标准的极端化与自我的否定第40-42页
  二、模式的僵化与形象的本质第42-44页
第二章“真实儿童”——80年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个人化表达第44-66页
 第一节 新时期绘画中的“真实儿童”形象第44-56页
  一、新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第44-47页
  二、新时期绘画中“真实儿童”的多种表达第47-56页
 第二节 85新潮绘画中的“真实儿童”形象第56-62页
  一、85新潮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第56-59页
  二、85新潮绘画中“真实儿童”的两种表达第59-62页
 第三节 真实话语下“真实儿童”形象的伪真实性第62-66页
  一、别样的言说与观念的狂欢第62-64页
  二、构建的真实与表达的真诚第64-66页
第三章 符码化儿童——90年代以来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策略性重塑第66-86页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第66-68页
  一、全球化的来临与本土化的热潮第66-67页
  二、市场化的冲击与后殖民主义的泛滥第67-68页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符码化儿童的多样重塑第68-83页
  一、“小土孩”——地域气息浓重的中国乡土儿童形象第68-74页
  二、“小痞孩”——无聊、冷漠的中国都市儿童形象第74-77页
  三、“小人物”“小领导”——影射政治的中国历史儿童形象第77-81页
  四、“小福娃”——大众、通俗的中国传统儿童形象第81-83页
 第三节 市场话语下符码化儿童形象的工具性第83-86页
  一、前卫性的消解与中国性的缺乏第83-85页
  二、本土化的需求与工具性的凸显第85-86页
结语第86-88页
注释第88-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下一篇: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研究--以山东协和学院养老护理员培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