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2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8页 |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的缘起 | 第9-13页 |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 第13-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4-28页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25-26页 |
三、本项目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概述 | 第28-46页 |
第一节 红色文化内涵解读 | 第28-35页 |
一、红色文化定义 | 第28-29页 |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 第29-32页 |
三、红色文化的类型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内涵解读 | 第35-41页 |
一、红色文化教育定义 | 第35-37页 |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内涵 | 第37-4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特征和价值 | 第41-46页 |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特征 | 第41-43页 |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历时视域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46-67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46-51页 |
一、重视中国革命历史教育 | 第46-47页 |
二、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教育 | 第47-48页 |
三、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依靠党政力量有力推动 | 第48-49页 |
四、借助文学艺术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51-62页 |
一、红色文化教育政策更加完善 | 第51-53页 |
二、红色文学艺术助力红色文化教育 | 第53-57页 |
三、大学生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 第57-60页 |
四、大学生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得到拓展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经验 | 第62-67页 |
一、注重结合形势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63-64页 |
二、重视革命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 | 第64-65页 |
三、充分发挥媒体教育作用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共时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67-9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谓研分析 | 第67-75页 |
一、调研现状 | 第67-68页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68-74页 |
三、调研的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成就 | 第75-81页 |
一、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更加浓厚 | 第75-78页 |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 第78-80页 |
三、助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81-90页 |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81-84页 |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4-9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基本规律 | 第90-107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设定 | 第90-95页 |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90-92页 |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科学设定 | 第92-9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原则 | 第95-101页 |
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95-96页 |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96-97页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97-98页 |
四、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原则 | 第98-100页 |
五、繁荣红色文化与推进文化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规律 | 第101-107页 |
一、红色文化教育主体素质支配律 | 第101-102页 |
二、红色文化教育内在需要激励律 | 第102-104页 |
三、红色文化教育外在环境制约律 | 第104-105页 |
四、红色文化教育多种要素协同律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 | 第107-133页 |
第一节 选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要求 | 第107-111页 |
一、选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标准 | 第107-108页 |
二、选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 第108-109页 |
三、选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容要求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物质类资源 | 第111-121页 |
一、遗址遗迹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 第112-113页 |
二、建筑设施与文物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 第113-117页 |
三、革命文艺作品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 第117-119页 |
四、制度文化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非物质类资源 | 第121-133页 |
一、井冈山精神 | 第122-123页 |
二、苏区精神 | 第123-126页 |
三、长征精神 | 第126-128页 |
四、延安精神 | 第128-130页 |
五、西柏坡精神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探索 | 第133-17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 第133-138页 |
一、党的历代领导人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 | 第133-136页 |
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是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 第136-138页 |
三、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是遵循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规律的现实必然 | 第13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 第138-147页 |
一、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 第139-140页 |
二、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 | 第140-142页 |
三、红色文化渗入社会教育 | 第142-143页 |
四、繁荣高校校园红色文化 | 第143-14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47-157页 |
一、优化红色文化环境、陶治渗透的“潜移默化法” | 第147-149页 |
二、剖析革命榜样、参照学习的“比较学习法” | 第149-150页 |
三、红色旅游、角色体验的“红色旅游体验法” | 第150-154页 |
四、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锻炼法” | 第154-155页 |
五、科学引导、规范有序的“红色文化现代传播法” | 第155-157页 |
第四节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 第157-172页 |
一、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激励机制 | 第158-160页 |
二、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运行机制 | 第160-164页 |
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评估机制 | 第164-168页 |
四、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 | 第168-172页 |
结语 | 第172-176页 |
一、坚持以生为本,使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贴近现实 | 第172-173页 |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夯实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组织保障基础 | 第173-174页 |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 第174-176页 |
附录A | 第176-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3页 |
后记 | 第203-205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