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清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长清地区石窟造像艺术概况 | 第12-20页 |
·长清石窟造像的遗存分布及其特点 | 第12-17页 |
·长清石窟造像遗存分布 | 第12-15页 |
·分布特点 | 第15-17页 |
·长清石窟造像的历史背景 | 第17-19页 |
·南北朝 | 第17页 |
·隋朝 | 第17-18页 |
·唐朝 | 第18页 |
·宋朝 | 第18-19页 |
·长清石窟造像的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第3章 长清地区主要代表石窟造像 | 第20-36页 |
·“古朴华美”的莲花洞石窟造像 | 第20-24页 |
·造像概况 | 第20-21页 |
·造型艺术特征 | 第21-22页 |
·莲花洞造像与“蟠龙衔莲”造型 | 第22-23页 |
·造像年代分析 | 第23-24页 |
·“雄伟庄严”的积翠证盟龛造像 | 第24-29页 |
·造像概况 | 第24-25页 |
·造型艺术特征 | 第25-26页 |
·积翠证盟龛造像与钩钮式袈裟 | 第26-27页 |
·积翠证盟龛造像与功德主 | 第27-28页 |
·尚存争议的造像年代分析 | 第28-29页 |
·王泉摩崖造像 | 第29-33页 |
·背阴佛 | 第29-30页 |
·“五十三参”造像 | 第30-32页 |
·朝阳佛造像 | 第32-33页 |
·“佛道并存”的圣佛洞石窟造像 | 第33-36页 |
·造像概况 | 第33页 |
·造型艺术特征 | 第33-36页 |
第4章 长清石窟造像艺术特色分析 | 第36-44页 |
·主要题材及内涵 | 第36-38页 |
·佛 | 第36-37页 |
·菩萨 | 第37页 |
·罗汉 | 第37页 |
·荷莲 | 第37-38页 |
·重要形象及组合 | 第38-39页 |
·一佛二菩萨 | 第38页 |
·一佛二弟子 | 第38页 |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 第38-39页 |
·长清地区石窟造像的时代特征 | 第39-44页 |
·“引入与磨合”的诞生期 | 第39-40页 |
·“华贵与雍容”的繁荣期 | 第40-42页 |
·“世俗与华丽”的衰落期 | 第42-44页 |
第5章 长清石窟造像艺术特色的相关因素 | 第44-50页 |
·长清地域文化与石窟造像的关系 | 第44页 |
·长清石窟造像的本土因素 | 第44-46页 |
·古代交通 | 第44-45页 |
·造像石质 | 第45页 |
·经济基础 | 第45-46页 |
·长清佛教发展传播与石窟造像的关系 | 第46-47页 |
·长清道教发展传播与石窟造像的关系 | 第47-48页 |
·与山东石窟造像之间的链接 | 第48-50页 |
第6章 长清石窟造像的价值及其保护 | 第50-54页 |
·长清石窟造像的价值 | 第50页 |
·长清石窟造像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融 | 第50页 |
·长清石窟造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 | 第50页 |
·长清地区石窟造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 第50-52页 |
·长清石窟造像保护现状 | 第50-51页 |
·长清石窟造像面临的问题 | 第51-52页 |
·长清地区石窟造像的保护措施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