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S市G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工资决定理论 | 第19-21页 |
·集体谈判工资决定理论 | 第21-24页 |
·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24页 |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7-33页 |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萌芽阶段 | 第27页 |
·完善阶段 | 第27-28页 |
·成熟阶段 | 第28页 |
·国内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8-30页 |
·探索阶段 | 第28页 |
·建立阶段 | 第28-29页 |
·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借鉴 | 第30-33页 |
·完善的协商组织 | 第30页 |
·政府的推动作用 | 第30-31页 |
·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主导作用 | 第31-32页 |
·信息资料提供制度 | 第32页 |
·向企业级集体协商发展的趋势 | 第32-33页 |
第四章 S市G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调查 | 第33-39页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问卷调查设计 | 第33-34页 |
·问卷设计思路 | 第33页 |
·问卷调查对象 | 第33-34页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可度分析 | 第34-36页 |
·调查工资集体协商的了解程度 | 第34-35页 |
·G区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情况 | 第35-36页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形式分析 | 第36-3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形式 | 第36页 |
·S市G区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形式 | 第36-37页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的效益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基础薄弱 | 第39-42页 |
·目前我国就工资集体协商的立法现状 | 第39-41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中工会组织的协商地位薄弱 | 第42-43页 |
·政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政府在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方式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政府目前以经济发展为主导 | 第44页 |
·政府对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存在担忧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发展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 第46-56页 |
·立法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地位 | 第46-49页 |
·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法律体系 | 第46-47页 |
·细化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可操作性 | 第47-48页 |
·建立工资集体协商争议仲裁制度 | 第48-49页 |
·加强工会改革,保证工会的独立性 | 第49-53页 |
·加强工会的独立性 | 第49-50页 |
·完善工会的代表性 | 第50-51页 |
·建立工会罢工权 | 第51-52页 |
·培育规范的工资集体协商主体 | 第52-53页 |
·准确定位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中的位置 | 第53-54页 |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 第53页 |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 第53-54页 |
·鼓励和促进企业主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54页 |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运作机制 | 第54-56页 |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 | 第54页 |
·明确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内容 | 第54-55页 |
·制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程序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