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鲇形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 | 第14-20页 |
|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14-16页 |
| ·鱼类mtDNA的遗传特性 | 第16-18页 |
| ·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20-25页 |
| ·分子系统发育的原理 | 第20-21页 |
| ·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常用软件 | 第23-25页 |
| ·研究对象的分类学地位 | 第25-30页 |
| ·鲇形目鱼类分布 | 第25页 |
| ·鲇形目鱼类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 ·研究物种简介 | 第26-29页 |
| ·研究物种的分布 | 第29-30页 |
| ·研究物种的分类 | 第30页 |
| ·鲇形目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黄颡鱼属四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3-54页 |
| ·材料 | 第33-34页 |
| ·样品来源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9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4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4-37页 |
| ·PCR扩增与检测 | 第37页 |
| ·PCR产物回收与克隆测序 | 第37-38页 |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结果 | 第39-54页 |
| ·鳍条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9页 |
| ·黄颡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 ·光泽线黄颡鱼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5-50页 |
| ·长须黄颡鱼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0-54页 |
| 第三章 南方大口鲇和鲇线粒体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4-64页 |
| ·材料 | 第54页 |
| ·样品来源 | 第54页 |
|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 ·方法 | 第54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54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4页 |
| ·PCR扩增与产物回收 | 第54页 |
| ·PCR产物回收与克隆测序 | 第54页 |
| ·结果 | 第54-64页 |
| ·南方大口鲇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4-60页 |
| ·鲇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0-64页 |
| 第四章 鲇形目20种鱼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 第64-93页 |
| ·数据来源和组成 | 第64-67页 |
| ·数据集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 ·数据集序列组成分析 | 第67页 |
| ·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 第67-68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93页 |
| ·数据集序列组成 | 第68-72页 |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72-73页 |
| ·gl统计值检验 | 第73-75页 |
| ·20种鲇形目鱼类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75-93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93-101页 |
| ·讨论 | 第93-100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 第93页 |
|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93-94页 |
| ·非编码区 | 第94-95页 |
| ·基因间隔区和重叠区 | 第95页 |
| ·不同数据集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 第95-97页 |
| ·不同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 第97-98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98-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00页 |
| ·创新点 | 第100页 |
| ·不足之处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 附录 | 第110-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