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致病性和检测方法 | 第12-22页 |
| 1 副溶血性弧菌概况 | 第12-14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一般特性 | 第12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 第12-14页 |
| 2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概况 | 第14-20页 |
| ·进入VBNC 状态细菌的种类 | 第15-16页 |
| ·影响细菌进入VBNC 状态的各种因素 | 第16-17页 |
| ·细菌VBNC 及其复苏菌特性变化 | 第17-18页 |
| ·细菌VBNC 状态的检测 | 第18-20页 |
| ·研究细菌VBNC 状态意义 | 第2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VBNC 状态的诱导及其复苏的研究 | 第22-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不同诱导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数量变化规律 | 第26-27页 |
| ·VBNC 状态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变化 | 第27-29页 |
| ·VBNC 状态副溶血性弧菌复苏结果 | 第29-3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VBNC 状态复苏菌特性的初步研究 | 第31-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复苏后菌株生长曲线规律 | 第33-34页 |
| ·应激性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36-38页 |
| ·复苏后菌株致病性结果 | 第38-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RT-PCR 法检测VBNC 的副溶血性弧菌 | 第41-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Total RNA 的纯度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 ·ropS 基因PCR 与RT-PCR 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 ·tlh 基因PCR 与RT-PCR 扩增结果 | 第46-47页 |
| ·trh 基因PCR 与RT-PCR 扩增结果 | 第47页 |
| ·tdh 基因PCR 与RT-PCR 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0-54页 |
| 1 结论 | 第50-52页 |
| ·副溶血性弧菌VBNC 状态诱导的研究 | 第50-51页 |
| ·VBNC 状态菌株复苏的研究 | 第51页 |
| ·复苏菌株特性的初步分析 | 第51页 |
| ·RT-PCR 法检测VBNC 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 | 第51-52页 |
| 2 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展望 | 第52-54页 |
| ·重视机理研究 | 第52页 |
| ·VBNC 致病基因的消除 | 第52页 |
| ·建立细则备忘录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