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道论探微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淮南子》的成书背景 | 第16-42页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17-29页 |
一、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国的冲突 | 第17-19页 |
二、刘安的悲剧人生 | 第19-29页 |
第二节 学术背景 | 第29-42页 |
一、汉初学术的综合化特点 | 第29-37页 |
二、淮南王国学术的繁荣 | 第37-42页 |
第二章 《淮南子》的学派归属及思想结构 | 第42-73页 |
第一节 学派的划分及其局限性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淮南子》众说考辨 | 第46-62页 |
一、《淮南子》“杂家说” | 第46-51页 |
二、《淮南子》“道家说” | 第51-62页 |
第三节 本文倾向“道家说”的依据 | 第62-67页 |
第四节 《淮南子》的思想结构 | 第67-73页 |
第三章 《淮南子》的宇宙论 | 第73-113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气论对老庄气论的发展 | 第74-81页 |
第二节 《淮南子》宇宙论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81-95页 |
第三节 《淮南子》与董仲舒宇宙论比较 | 第95-103页 |
第四节 《淮南子》与有关出土文献宇宙论比较 | 第103-113页 |
第四章 《淮南子》的人性论 | 第113-145页 |
第一节 先秦人性论诸说 | 第114-122页 |
第二节 《淮南子》儒道融合的人性论 | 第122-134页 |
第三节 《淮南子》人性论儒道融合的路径 | 第134-142页 |
第四节 《淮南子》人性论的目的 | 第142-145页 |
第五章 《淮南子》的政治论 | 第145-176页 |
第一节 《淮南子》对老庄“无为”观的发展 | 第145-153页 |
第二节 “神化”:“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 第153-157页 |
第三节 “因”:“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 | 第157-170页 |
一、因自然以理事 | 第158-159页 |
二、因君势用法度 | 第159-165页 |
三、因资质用众能 | 第165-167页 |
四、因民俗行教化 | 第167-170页 |
第四节 “权”:对“因”的变通 | 第170-176页 |
结语 | 第176-1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0-189页 |
后记 | 第189-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90-1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