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6页 |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23页 |
一、“外国文学学”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三、以文学期刊为切入点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晚清:外国文学研究的滥觞 | 第23-43页 |
第一节 外国文学的引入与思想维度 | 第24-30页 |
第二节 译作序跋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贡献 | 第30-37页 |
第三节 《教育世界》上的外国作家传记研究 | 第37-43页 |
第二章 《新青年》:启蒙思想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43-81页 |
第一节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与进化论文学史观 | 第45-58页 |
一、文学思潮研究范式的确立 | 第45-47页 |
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烙印 | 第47-52页 |
三、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思考 | 第52-58页 |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与写实主义 | 第58-64页 |
一、外国文学:思想大于艺术 | 第58-59页 |
二、《易卜生主义》:只是一个写实主义 | 第59-62页 |
三、只抓问题,不看戏剧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人的文学》与“人”的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64-81页 |
一、“人性论”研究范式的凸显 | 第64-69页 |
二、人道主义思想:被压迫民族文学研究的建构 | 第69-74页 |
三、关于欧洲中心主义 | 第74-81页 |
第三章 《小说月报》:文学革命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81-131页 |
第一节 《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82-105页 |
一、前期:外国文学的感知和想象 | 第82-94页 |
二、后期:外国文学地图的绘制 | 第94-105页 |
第二节 “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确立 | 第105-120页 |
一、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为主导 | 第105-109页 |
二、以俄国文学研究为中心 | 第109-111页 |
三、弱小民族文学研究 | 第111-120页 |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认识 | 第120-131页 |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 | 第121-123页 |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 | 第123-131页 |
第四章 左联期刊与《现代》:多元话语并置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31-190页 |
第一节 革命、阶级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32-152页 |
一、左联期刊与外国文学研究 | 第132-136页 |
二、关于“普罗文学”的研究 | 第136-143页 |
三、《文学》:文学遗产问题的言说 | 第143-152页 |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52-172页 |
一、关于“马雅科夫斯基之死”的讨论 | 第153-155页 |
二、艾略特与福楼拜研究 | 第155-162页 |
三、莎士比亚研究 | 第162-172页 |
第三节 《现代》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72-190页 |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 | 第174-178页 |
二、现代美国文学专号:现代意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 | 第178-190页 |
第五章 《西洋文学》、《民族文学》:多维视野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90-244页 |
第一节 《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91-204页 |
一、解放区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192-195页 |
二、俄苏文学研究 | 第195-200页 |
三、文学遗产问题的延续 | 第200-204页 |
第二节 不同的现代旨趣:《西洋文学》、《战国策》与《民族文学》 | 第204-219页 |
一、《西洋文学》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204-208页 |
二、《近代西洋问题剧本》 | 第208-209页 |
三、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 第209-212页 |
四、陈铨的欧洲文学研究 | 第212-219页 |
第三节 《时与潮文艺》:学院派研究的典范 | 第219-244页 |
一、“女性”文学研究 | 第222-228页 |
二、古典戏剧研究 | 第228-232页 |
三、国别文学史研究 | 第232-239页 |
四、作家研究 | 第239-244页 |
第六章 学人与话语: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244-283页 |
第一节 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讨论 | 第245-256页 |
一、介绍: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存在方式之一 | 第245-248页 |
二、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 | 第248-253页 |
三、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思辨 | 第253-256页 |
第二节 “怎样研究西洋文学”的讨论 | 第256-269页 |
一、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本体的探讨 | 第256-260页 |
二、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260-262页 |
三、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探讨 | 第262-265页 |
四、关于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 第265-269页 |
第三节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 | 第269-283页 |
一、以“文与质”为切入点 | 第270-272页 |
二、“两希精神”在欧洲文学中的延续和发展 | 第272-276页 |
三、东方佛教精神的注入 | 第276-280页 |
四、关于文学流派的辨析 | 第280-283页 |
结论 | 第283-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300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300-301页 |
后记 | 第3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