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6-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6-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7-8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8-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论文中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2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一) 本论文中“文化”与“文化素养”的概念 | 第11-15页 |
(二) 本论文中“文化素养”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4页 |
(一) 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国内外关于文化教学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三) 国内外关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关系的研究 | 第20-24页 |
第三章 中学日语课程标准文化素养目标的确立及调整 | 第24-34页 |
一、中学日语课程标准文化素养目标的确立过程 | 第24-26页 |
二、新版课程标准文化素养目标的调整 | 第26-34页 |
(一) 新文化素养分级目标的调整 | 第26-29页 |
(二) 新文化素养分级标准的调整 | 第29-34页 |
第四章 现行教学在实现新课标文化素养目标中面对的阻力 | 第34-47页 |
一、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一) 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 | 第34页 |
(二)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第34-35页 |
(三) 教学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反馈 | 第35页 |
二、影响新课标文化素养目标实现的教材因素 | 第35-43页 |
(一) 现行实验教科书《日语》的教材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实验教科书《日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量不足 | 第36-39页 |
(三) 实验教科书《日语》中的言语行为特征:教学难度提升 | 第39-41页 |
(四) 实验教科书《日语》中的非言语行为特征:呈现范围过窄 | 第41-43页 |
三、影响新课标文化素养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 第43-47页 |
(一) 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外语文化素养重视不足 | 第43-44页 |
(二) 日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水平良莠不齐 | 第44-45页 |
(三) 现行应试教育制度对文化教学实施的制约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实现新标准文化素养目标的教学策略 | 第47-55页 |
一、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内容 | 第47-50页 |
(一) 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 第47页 |
(二) 教学中避免文化传递的模式化 | 第47-48页 |
(三) 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48页 |
(四) 不断尝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新模式 | 第48-50页 |
二、提高日语言语行为特征的教学要求 | 第50-52页 |
(一) 重视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 第50-51页 |
(二) 重视对含蓄委婉表达的讲解 | 第51页 |
(三) 会话、讲解、练习阶梯式运用 | 第51-52页 |
三、扩展日语非言语行为特征的教学范围 | 第52-55页 |
(一) 结合插图与教师演示讲解非言语行为特征 | 第52-53页 |
(二) 注意长幼尊卑、内外有别等非言语文化特征 | 第53页 |
(三) 结合日本国情讲解特殊非言语文化特征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