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 第8-10页 |
第二章 马岭地区概况 | 第10-18页 |
·地理概况 | 第10-11页 |
·地质简况 | 第11-13页 |
·区域构造位置及特征 | 第11-12页 |
·盆地演化简史 | 第12-13页 |
·勘探简况 | 第13页 |
·地震地质条件 | 第13-15页 |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13-15页 |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15页 |
·地球物理特征参数 | 第15-16页 |
·研究区采集、处理技术难点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非纵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特点 | 第18-30页 |
·非纵观测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进一步论证研究 | 第18-22页 |
·波动次生干扰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页 |
·黄土塬区波动次生干扰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其理论分析 | 第18-20页 |
·非纵观测系统的理论分析 | 第20页 |
·非纵观测的共深度点叠加原理 | 第20-21页 |
·关于覆盖次数及最大非纵距的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t0时间漂移对现场质量监控的影响 | 第22页 |
·黄土山地非纵观测系统静校正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黄土山地非纵测线T0时间漂移的问题分析 | 第23-24页 |
·黄土山地非纵处理技术研究 | 第24-30页 |
第四章 折射波静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 第30-51页 |
·静校正基础知识 | 第30-31页 |
·折射波基本理论 | 第31-32页 |
·折射波的形成 | 第31页 |
·折射波正演模型及特点 | 第31-32页 |
·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 第32-40页 |
·截距时间法 | 第32-33页 |
·ABC方法 | 第33页 |
·广义互换法(GRM) | 第33-34页 |
·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 | 第34-35页 |
·合成延迟时方法 | 第35-36页 |
·时间项延迟时削去法 | 第36-38页 |
·折射层速度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用于二、三维的Gauss-Seide1 迭代法 | 第40页 |
·导析成像静校正技术 | 第40-42页 |
·成像域网格化 | 第41页 |
·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速度模型的解释 | 第42页 |
·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 第42页 |
·多域多次迭代静校正方法 | 第42-43页 |
·波场延拓静校正方法 | 第43-44页 |
·常用静校正软件介绍 | 第44-51页 |
·ProMAX的折射波静校正 | 第44-47页 |
·绿山折射波静校正 | 第47-49页 |
·GeoEast折射波静校正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静校正模型及应用实例分析 | 第51-64页 |
·理论模型分析 | 第51-55页 |
·正演模型单炮记录 | 第51-52页 |
·正演模型静校正分析 | 第52-55页 |
·应用实例分析 | 第55-64页 |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对比 | 第55-61页 |
·不同软件应用Gauss-Seide1迭代法效果对比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建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