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川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6-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6-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页 |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6-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7-10页 |
·研究内容 | 第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7-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8页 |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第8-10页 |
第二章 测井相与沉积相 | 第10-13页 |
·基本概念 | 第10页 |
·测井曲线的要素分析 | 第10-13页 |
第三章 最佳方差聚类法用于测井曲线自动分层研究 | 第13-20页 |
·最佳方差聚类分层法原理和步骤 | 第13-15页 |
·最佳方差聚类自动分层法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自动分层的步骤 | 第14-15页 |
·自动分层实例及效果分析 | 第15-20页 |
第四章 基于测井曲线元的沉积微相研究 | 第20-31页 |
·测井曲线元 | 第20-23页 |
·测井曲线元的概念 | 第20-21页 |
·测井曲线元的函数分析 | 第21-22页 |
·测井曲线元的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沉积微相—测井相数学模型描述 | 第23-28页 |
·测井曲线元的形态要素 | 第23-27页 |
·典型曲线元数字特征 | 第27-28页 |
·测井沉积微相分析实例 | 第28-31页 |
第五章 丰富川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31-65页 |
·油田概况 | 第31-32页 |
·地理概况 | 第31页 |
·地质概况 | 第31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31-32页 |
·构造特征 | 第32-33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3-39页 |
·层组划分原则 | 第33页 |
·区域标志层特征 | 第33-35页 |
·地层划分结果与对比 | 第35-39页 |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9-65页 |
·沉积背景 | 第39-40页 |
·相标志 | 第40-42页 |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 | 第42-43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3-49页 |
·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知识库的建立 | 第49-50页 |
·测井曲线元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的应用 | 第50-56页 |
·剖面沉积微相特征 | 第56-59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9-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