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1-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科技合作相关理论 | 第15-24页 |
§2-1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1 产业竞争力涵义 | 第15页 |
2-1-2 钻石模型 | 第15-16页 |
§2-2 科技合作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2-1 国际科技合作涵义 | 第16-19页 |
2-2-2 技术转移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国内学者对中欧科技合作的分析 | 第20页 |
§2-3 河北-欧盟科技合作的必要性 | 第20-24页 |
2-3-1 欧盟的科技实力 | 第20-22页 |
2-3-2 河北-欧盟科技合作背景 | 第22-23页 |
2-3-3 河北-欧盟科技合作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24-29页 |
§3-1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3-2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特点 | 第27-29页 |
3-2-1 全行业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发展潜力较大 | 第27-28页 |
3-2-2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势,全行业产销衔接良好 | 第28页 |
3-2-3 地区规模产业不明显,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第29-44页 |
§4-1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4-1-1 生产要素 | 第29-31页 |
4-1-2 需求条件 | 第31-32页 |
4-1-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 第32-33页 |
4-1-4 企业战略和组织机构 | 第33-34页 |
4-1-5 机遇和政府 | 第34页 |
§4-2 构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34-41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3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2-4 模型的构建 | 第37页 |
4-2-5 主成分分析 | 第37-41页 |
§4-3 建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4-3-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4-3-2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评价 | 第42页 |
§4-4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研究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主要技术分析 | 第44-51页 |
§5-1 河北省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技术需求分析 | 第44-46页 |
§5-2 河北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技术需求分析 | 第46-48页 |
§5-3 河北省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5-4 河北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技术需求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欧盟装备制造业技术分析 | 第51-60页 |
§6-1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供给分析 | 第51-54页 |
6-1-1 德国 | 第51-52页 |
6-1-2 法国 | 第52-53页 |
6-1-3 意大利 | 第53-54页 |
§6-2 通用设备制造业技术供给分析 | 第54-56页 |
6-2-1 德国 | 第54-55页 |
6-2-2 意大利 | 第55页 |
6-2-3 其他国家 | 第55-56页 |
§6-3 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供给分析 | 第56-57页 |
6-3-1 德国 | 第56页 |
6-3-2 其他国家 | 第56-57页 |
§6-4 电气及机械设备制造业技术供给分析 | 第57-60页 |
6-4-1 德国 | 第57-59页 |
6-4-2 意大利 | 第59页 |
6-4-3 其他国家 | 第59-60页 |
第七章 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60-63页 |
§7-1 加强考察学习力度,推动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 第60-61页 |
§7-2 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展览会,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 第61页 |
§7-3 搭建河北-欧盟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业科技竞争实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