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化学论文

南极普里兹湾碳酸盐体系与碳通量研究

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研究背景第19-25页
     ·全球变化与CO_2第19-21页
     ·海洋中人为CO_2的隔离机制第21-23页
     ·海洋的CO_2缓冲能力第23-25页
   ·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相关参数的相互影响第25-28页
   ·研究概况第28-32页
     ·南大洋研究概况第28-30页
     ·普里兹湾海区研究概况第30-32页
   ·研究意义第32-33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33-34页
   ·研究难点第34-3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第35-52页
   ·研究区域概况和站位设置第35-38页
     ·普里兹湾的环境特征第35-37页
     ·采样站位设置第37-38页
   ·方法第38-44页
     ·碳酸盐体系相关参数的采样方法第38-39页
     ·海水碳酸盐体系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第39-44页
       ·DIC的测定第39-40页
       ·pH的测定第40-41页
       ·TA的测定第41-43页
       ·大气和表层海水pCO_2测定第43-44页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第44-52页
     ·pCO_2数据质控和处理第44-45页
     ·pH的数据质控和处理第45页
     ·DIC的数据质控和处理第45-46页
     ·TA的数据质控和处理第46页
     ·海-气CO_2通量的估算方法第46-47页
     ·净群落生产力(NCP)的计算第47-50页
     ·缓冲系数(R)的计算第50-52页
第三章 普里兹湾碳酸盐系统参数的分布第52-76页
   ·普里兹湾温盐分布第52-58页
     ·表层分布第52-55页
     ·垂直分布第55-58页
   ·普里兹湾营养盐分布第58-61页
     ·表层分布第58-60页
     ·垂直分布第60-61页
   ·普里兹湾TA和DIC的分布第61-69页
     ·表层分布第61-64页
     ·垂直分布第64-69页
     ·小结第69页
   ·普里兹湾的NCP第69-70页
   ·普里兹湾pH和缓冲系数的分布第70-76页
     ·pH和R的表层分布第71-72页
     ·pH和R的垂直分布第72-73页
     ·缓冲系数和pH的未来变化第73-74页
     ·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普里兹湾海-气CO_2通量和源汇分布第76-85页
   ·普里兹湾大气pCO_2和风速第76-77页
     ·大气pCO_2第76页
     ·风速第76-77页
   ·普里兹湾表层pCO_2和海-气CO_2通量的时空变化第77-83页
     ·2009年12月普里兹湾pCO_2和海-气CO_2通量的区域变化第79-82页
     ·2010年2月普里兹湾pCO_2和海-气CO_2通量的区域变化第82-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CO_2源汇分布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第85-95页
   ·温盐变化对pCO_2的影响第85-88页
     ·普里兹湾西部湾外水域第85-87页
     ·普里兹湾东部湾外水域第87-88页
   ·生物碳吸收对湾内pCO_2的影响第88-90页
   ·湾外深水区pCO_2的控制机制第90-91页
   ·pCO_2和风速对海-气CO_2通量的影响第91-92页
   ·NCP与海洋碳隔离第92-95页
第六章 结论第95-98页
   ·总结第95-96页
   ·研究中的不足与亮点第96-98页
     ·研究中的不足第96-97页
     ·研究的亮点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附录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及其与孟加拉湾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研究
下一篇:深海热液区几种铠甲虾形态学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