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5页 |
1 氧自由基 | 第17-21页 |
·氧自由基的产生 | 第17页 |
·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 第17-18页 |
·氧自由基与衰老 | 第18-20页 |
·衰老的理论与学说 | 第18-20页 |
·程序类理论 | 第18页 |
·损害或错误类理论 | 第18-20页 |
·衰老的自由基理论 | 第20页 |
·氧自由基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20页 |
·氧化损伤模型 | 第20-21页 |
2 抗氧化剂 | 第21-22页 |
·合成抗氧化剂 | 第21-22页 |
·天然抗氧化剂 | 第22页 |
3 柿子单宁的生理活性 | 第22-23页 |
·柿子单宁的抗氧化性 | 第22-23页 |
·柿子单宁的其它活性 | 第23页 |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目的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孔树脂对柿子单宁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的研究 | 第25-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试验原料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柿子单宁的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柿子单宁标准曲线绘制 | 第27页 |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量、吸附率及解吸率的测定 | 第27页 |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27页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27-28页 |
·重复使用次数 | 第28页 |
·不同大孔树脂脱糖率的比较 | 第28页 |
·多糖的标准曲线 | 第28页 |
·脱糖率的比较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柿子单宁的标准曲线 | 第29页 |
·五种大孔树脂对柿子单宁静态吸附及解吸性能比较 | 第29-30页 |
·5种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吸附速率常数 | 第30-31页 |
·动态吸附试验 | 第31-33页 |
·使用次数 | 第31-32页 |
·不同大孔树脂脱糖率的比较 | 第32-33页 |
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柿子单宁及其不同聚合度级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3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试验原料 | 第34-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9页 |
·柿子单宁的提取方法 | 第35-36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36页 |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6-37页 |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7页 |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7-38页 |
·对肝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肝匀浆的制备 | 第38页 |
·对鼠肝匀浆自发性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38页 |
·对过氧化氢诱发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38页 |
·对亚铁离子诱发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39-42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39页 |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9-40页 |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40-41页 |
·清除ABTS+·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半数清除率 | 第42页 |
·对体外肝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的抑制 | 第42-46页 |
·对肝组织自发性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硫酸亚铁/Vc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柿子单宁及级分Ⅲ在体内对溴苯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试验原料 | 第47-48页 |
·试剂 | 第48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52页 |
·柿子单宁样品 | 第48-49页 |
·实验动物的分组 | 第49页 |
·溴苯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测定 | 第5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50-51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GSH-Px的酶活性 | 第52-53页 |
·SOD的酶活性 | 第53-54页 |
·肝匀浆中MDA的含量 | 第54-55页 |
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柿子单宁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的意识损伤及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 | 第57-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4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试验原料 | 第58页 |
·试剂 | 第58-59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4页 |
·柿子单宁的提取方法 | 第59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59-60页 |
·行为学测试 | 第60页 |
·矿场试验 | 第60页 |
·水迷宫 | 第60页 |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60-6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61页 |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第61页 |
·乙酰胆碱酯酶(TChE)的测定 | 第61-62页 |
·单胺氧化酶(MAO)的测定 | 第62页 |
·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 | 第62页 |
·谷胱甘肽(GSH)的测定 | 第62-63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羟脯氨酸(Hyp)的测定 | 第63-64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海马组织及皮肤组织的细胞形态 | 第64页 |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的行为学的影响研究 | 第64-67页 |
·矿场试验 | 第64-65页 |
·水迷宫 | 第65-67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的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7-69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69-73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血清中SOD活性及GSH水平的影响 | 第70-71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脑组织中TChE、MAO、T-AOC活性及GSH、MDA水平的影响 | 第71-72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肝组织中CAT、T-AOC活性及GSH、MDA水平的影响 | 第72-73页 |
·柿子单宁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形态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3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柿子单宁在体外对CU~(2+)诱导的LDL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6-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76-77页 |
·试验原料 | 第77页 |
·试剂 | 第77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77页 |
·试验方法 | 第77-79页 |
·柿子单宁的制备 | 第77页 |
·ox-LDL的制备 | 第77-78页 |
·共轭二烯(conjugated diene,CD)的形成 | 第78页 |
·实验样品的处理 | 第78页 |
·共轭二烯形成的测定 | 第78页 |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8页 |
·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测定 | 第78-79页 |
·褐脂质的测定 | 第79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共轭二烯的形成 | 第79-81页 |
·A234 nm吸光度的测定 | 第79-80页 |
·柿子单宁对共轭二烯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80-81页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81-82页 |
·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测定 | 第82-84页 |
·MDA的生成 | 第82-83页 |
·褐脂质的测定 | 第83-84页 |
·SDS-PAGE电泳 | 第84-85页 |
3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柿子单宁的结构分析 | 第86-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1页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86-88页 |
·试验原料 | 第86-87页 |
·试剂 | 第87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87-88页 |
·试验方法 | 第88-91页 |
·柿子单宁的提取方法 | 第88页 |
·MALDI-TOF MS | 第88-89页 |
·硫解 | 第89页 |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 | 第89-90页 |
·GPC | 第90页 |
·~13C NMR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9页 |
·MALDI-TOF MS | 第91-100页 |
·硫解-HPLC | 第100-106页 |
·~13C-NMR | 第106-109页 |
3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1 结论 | 第110-111页 |
2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