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干预研究--以赣州高校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第8-14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8-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4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表现与危害 | 第16-23页 |
|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动物习得性无助 | 第16页 |
| ·人类习得性无助 | 第16页 |
|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 | 第16-17页 |
|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 第17-20页 |
|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危害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 第23-33页 |
| ·内因 | 第23-28页 |
| ·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 | 第23页 |
| ·不当的择业价值观 | 第23-26页 |
| ·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自身素质 | 第26-27页 |
| ·不明确的职业规划 | 第27-28页 |
| ·外因 | 第28-33页 |
| ·家庭方面的因素 | 第28-29页 |
| ·学校方面的因素 | 第29-31页 |
| ·社会方面的因素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措施 | 第33-46页 |
|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干预原则 | 第33-34页 |
| ·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 第33页 |
|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第33-34页 |
| ·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 第34页 |
| ·宏观干预措施 | 第34-42页 |
| ·高校党组织的干预措施 | 第34-35页 |
| ·高校其他学生管理组织的干预措施 | 第35-36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干预措施 | 第36-39页 |
| ·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 | 第39-42页 |
| ·微观干预措施 | 第42-46页 |
| ·归因训练 | 第42-43页 |
| ·目标引导 | 第43-44页 |
| ·信息整合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 | 第50-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