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第一章 植物病原菌hrp基因和Harpin蛋白 | 第12-16页 |
| ·hrp基因的发现和分布分类 | 第12页 |
| ·Harpin蛋白的发现 | 第12-13页 |
| ·Harpin蛋白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13页 |
| ·Harpin蛋白的生物活性 | 第13-14页 |
| ·Harpin在植物中的作用位点及受体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展望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蛋白互作检测技术 | 第16-22页 |
| 1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6-20页 |
| ·经典酵母双杂交的建立及其原理 | 第16-17页 |
| ·经典酵母双杂交的优点 | 第17-18页 |
| ·经典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 第18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衍生 | 第18-19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和前景 | 第19-20页 |
| 2 免疫共沉淀 | 第20页 |
| 3 细菌双杂交系统 | 第20-21页 |
| 4 生物信息学 | 第21页 |
| 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1-22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2-57页 |
| 第一章 与harpin互作的OsHIP 26功能域的研究 | 第23-31页 |
| 摘要 | 第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试剂,培养基,载体及菌株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24页 |
| ·OsHIP 26各缺失片段的获得及扩增 | 第24-26页 |
| ·亚克隆目的片段的『增 | 第24-25页 |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2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5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5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25页 |
| ·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 ·酵母双杂交 | 第26-27页 |
|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26-27页 |
| ·酵母转化 | 第27页 |
| ·酵母接合实验 | 第27页 |
| ·自激活实验 | 第2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7-30页 |
| ·含有OsHIP 26结构域不同缺失片段重组载体构建 | 第28-29页 |
| ·OsHIP 26各末端缺失片段表达蛋白和hrf2的互作检测 | 第29-30页 |
| ·Y10自激活实验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OsHIP 26_((1-267))与harpinXoc的互作Western blot验证 | 第31-41页 |
| 摘要 | 第3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7页 |
| ·试剂,培养基,载体及菌株 | 第31-33页 |
| ·大肠杆菌及相关培养基同第一章1.1.1 | 第31页 |
| ·限制性内切酶及试剂盒 | 第31页 |
| ·载体和菌株 | 第31页 |
| ·缓冲液及试剂配方 | 第31-33页 |
| ·GST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3页 |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3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3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33页 |
|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33-36页 |
| ·融合蛋白提取 | 第33-34页 |
|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34-35页 |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5页 |
| ·GST融合蛋白纯化 | 第35-36页 |
| ·Western blot检测 | 第36-3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7-40页 |
| ·GST融合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 ·引物设计 | 第37页 |
| ·重组载体克隆子的获得与鉴定 | 第37-38页 |
|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38-39页 |
| ·OsHIP 26_((1-267))和hrf2蛋白互作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39-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OsHIP 26_((1-267))的亚细胞定位 | 第41-49页 |
| 摘要 | 第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1-42页 |
| ·荧光载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 ·目的片段的获得及扩增 | 第42页 |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42-43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3页 |
| ·质粒提取 | 第43页 |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3-44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3页 |
| ·农杆菌转化 | 第43页 |
| ·农杆菌转化子的验证 | 第43-44页 |
| ·洋葱表皮荧光定位 | 第44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4-47页 |
|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44页 |
| ·农杆菌转化 | 第44-45页 |
| ·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 | 第45-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hrf1中与OsHIP 26作的关键结构域的研究 | 第49-57页 |
| 摘要 | 第4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49页 |
| ·含有hrf1各缺失片段的重组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 ·hrf1各缺失片段的的扩增 | 第49页 |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49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9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49-50页 |
| ·质粒提取 | 第50页 |
| ·酵母转化 | 第50页 |
|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50页 |
| ·酵母转化 | 第50页 |
| ·酵母接合实验 | 第50页 |
| ·h1缺失片段的自激活实验 | 第50页 |
| ·Y10与h1缺失片段的互作 | 第50页 |
| ·h1缺失片段突变体的研究 | 第50页 |
| 2 结果 | 第50-54页 |
| ·含有hrf1各缺失片段的重组载体构建 | 第50-51页 |
| ·h1及其缺失片段同OsHIP 26接合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 ·自激活实验 | 第52页 |
| ·Y10和hrf1缺失片段的互作检测 | 第52-53页 |
| ·hrf1点突变体A(L51P),D(L51P),D(F88S)和OsHIP 26作的研究 | 第53-54页 |
| 3 讨论 | 第54-57页 |
|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全文名称及缩写词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