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固有免疫系统 | 第16-20页 |
一、免疫识别 | 第16-18页 |
1 PAMPs | 第17页 |
2 PRRs | 第17-18页 |
二、免疫信号的调整和放大 | 第18-19页 |
三、免疫效应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补体系统概述 | 第20-26页 |
一、补体成分 | 第20-21页 |
二、补体系统的不同途径 | 第21-25页 |
1 经典途径 | 第22页 |
2 凝集素途径 | 第22-23页 |
3 替代途径 | 第23-24页 |
4 终末途径 | 第24-25页 |
5 其他途径 | 第25页 |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无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研究概况 | 第26-35页 |
一、无脊椎动物补体相关分子的研究 | 第27-34页 |
1 补体中心分子 C3 的研究 | 第27-29页 |
2 补体系统起始分子的研究 | 第29-32页 |
(1)C1q 分子 | 第29-31页 |
(2)MBL/Ficolin | 第31-32页 |
3 补体相关含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分子的研究 | 第32-33页 |
(1)B 因子/C217 | 第32页 |
(2)MASP/C1r/C1s | 第32-33页 |
4 其他分子的研究 | 第33-34页 |
二、无脊椎动物中补体激活途径的研究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贝类补体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54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8-41页 |
一、实验中所用的动物和菌株的准备 | 第38页 |
二、主要生物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三、实验样品的处理及取样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1-54页 |
一、扇贝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合成 | 第41页 |
二、RACE 技术获取基因的完整 cDNA 序列 | 第41-42页 |
三、Real-time 荧光 PCR 检测基因表达 | 第42页 |
四、序列与结构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五、蛋白原核重组表达及纯化 | 第43-46页 |
六、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6页 |
七、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第46页 |
八、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析 | 第46-48页 |
九、重组蛋白的 PAMPs 结合活性分析 | 第48-49页 |
十、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性分析 | 第49-50页 |
十一、重组蛋白的凝菌活性分析 | 第50页 |
十二、重组蛋白的免疫球蛋白结合活性分析 | 第50-51页 |
十三、重组蛋白对扇贝血细胞的促吞噬活性分析 | 第51页 |
十四、重组蛋白对扇贝血细胞的促包囊化活性分析 | 第51-52页 |
十五、重组蛋白对扇贝凋亡细胞的结合活性分析 | 第52页 |
十六、重组蛋白对哺乳动物血细胞溶血抑制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十七、甲胺失活 TEP 蛋白后栉孔扇贝在鳗弧菌感染后的存活率测定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104页 |
第一节 扇贝单结构域 C1QDC 蛋白的研究 | 第54-69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54-65页 |
1 海湾扇贝 AiC1qDC-2 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54-59页 |
(1)AiC1qDC-2 基因的克隆及同源序列比对 | 第54-56页 |
(2)AiC1qDC-2 的 mRNA 的组织表达模式 | 第56页 |
(3)AiC1qDC-2 的 mRNA 对不同微生物刺激的响应 | 第56-57页 |
(4)AiC1qDC-2 的原核重组表达及抗体制备 | 第57页 |
(5)AiC1qDC-2 重组蛋白对不同 PAMPs 的结合活性 | 第57-58页 |
(6)AiC1qDC-2 重组蛋白对不同微生物的凝集活性 | 第58-59页 |
2 栉孔扇贝 CfC1qDC-1 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 第59-65页 |
(1)CfC1qDC-1 的 mRNA 在不同 PAMPs 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59-60页 |
(2)CfC1qDC-1 的 mRNA 在栉孔扇贝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60-61页 |
(3)CfC1qDC-1 的原核重组表达及抗体制备 | 第61页 |
(4)CfC1qDC-1 蛋白在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 第61-62页 |
(5)CfC1qDC-1 重组蛋白的 PAMPs 结合活性 | 第62-63页 |
(6)CfC1qDC-1 重组蛋白对人热聚集 IgG 的结合活性 | 第63页 |
(7)CfC1qDC-1 重组蛋白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促吞噬活性 | 第63页 |
(8)CfC1qDC-1 gC1q 结构域的高级结构及系统进化树 | 第63-65页 |
二、讨论 | 第65-69页 |
第二节 扇贝多结构域 C1QDC 蛋白的研究 | 第69-80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69-77页 |
1 栉孔扇贝 CfC1qDC-2 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同源比对 | 第69-70页 |
2 栉孔扇贝 CfC1qDC-2 的高级结构预测 | 第70-71页 |
3 栉孔扇贝 CfC1qDC-2 的 mRNA 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71-72页 |
4 栉孔扇贝 CfC1qDC-2 的 mRNA 在不同 PAMPs 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72-73页 |
5 栉孔扇贝 CfC1qDC-2 的原核重组表达及抗体检测结果 | 第73页 |
6 栉孔扇贝 CfC1qDC-2 重组蛋白的 PAMPs 结合活性 | 第73-75页 |
7 栉孔扇贝 CfC1qDC-2 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性 | 第75页 |
8 栉孔扇贝 CfC1qDC-2 重组蛋白对凋亡细胞的结合活性 | 第75-76页 |
9 栉孔扇贝 CfC1qDC-2 重组蛋白对人热聚集 IgG 和 IgM 的结合活性 | 第76页 |
10 栉孔扇贝 CfC1qDC-2 重组蛋白的抑制兔血清 C1q 依赖的溶血活性 | 第76-77页 |
二、讨论 | 第77-80页 |
第三节 扇贝 C 型凝集素(AICTL-9)和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CFFREP)的研究 | 第80-96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80-92页 |
1 海湾扇贝 AiCTL-9 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80-87页 |
(1)AiCTL-9 基因的克隆,同源序列比对以及高级结构 | 第80-83页 |
(2)AiCTL-9 的 mRNA 在海湾扇贝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 第83页 |
(3)AiCTL-9 的 mRNA 对不同微生物刺激的响应 | 第83-84页 |
(4)AiCTL-9 的原核重组表达及抗体制备 | 第84-85页 |
(5)AiCTL-9 重组蛋白对不同 PAMPs 的结合活性 | 第85页 |
(6)AiCTL-9 重组蛋白对不同微生物的凝集活性 | 第85页 |
(7)AiCTL-9 重组蛋白促进血细胞的包囊化作用 | 第85-87页 |
2 栉孔扇贝 CfFREP 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87-92页 |
(1)CfFREP 基因的同源克隆及同源序列比对 | 第87-89页 |
(2)CfFREP 的 mRNA 在不同 PAMPs 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89页 |
(3)CfFREP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89-90页 |
(4)CfFREP 重组蛋白具有 PAMPs 的结合活性但无凝聚活性 | 第90页 |
(5)CfFREP 蛋白在栉孔扇贝不同组织的分布 | 第90-92页 |
二、讨论 | 第92-96页 |
第四节 栉孔扇贝含硫酯蛋白(CFTEP)的研究 | 第96-104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96-100页 |
1 栉孔扇贝 CfTEP 的 mRNA 对不同 PAMPs 刺激的表达模式 | 第96页 |
2 栉孔扇贝 CfTEP mRNA 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96-97页 |
3 栉孔扇贝 CfTEP 部分片段的原核重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97页 |
4 栉孔扇贝 CfTEP 蛋白在血清中的存在形式 | 第97-98页 |
5 栉孔扇贝 CfTEP 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 第98-99页 |
6 栉孔扇贝 CfTEP 蛋白在早期幼虫中的分布 | 第99-100页 |
7 甲胺失活 TEP 蛋白后栉孔扇贝在鳗弧菌感染后的存活率变化 | 第100页 |
二、讨论 | 第100-10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04-108页 |
第五章 博士期间的其他工作 | 第108-126页 |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 C 型凝集素 ESCTL 的研究 | 第108-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8-10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0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09-116页 |
1 EsCTL 的序列特征、同源比对、进化树以及高级结构 | 第109-112页 |
2 EsCTL 的 mRNA 在不同组织以及微生物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112-113页 |
3 EsCTL 的重组蛋白及抗 MBP 标签抗体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113页 |
4 EsCTL 重组蛋白的 PAMPs 结合活性 | 第113-115页 |
5 EsCTL 重组蛋白对不同微生物的结合活性 | 第115页 |
6 EsCTL 重组蛋白促进血细胞的包囊化作用 | 第115-116页 |
四、讨论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因子 ESALF-3 的研究 | 第118-1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8-11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19-124页 |
1 EsALF-3 的序列特征、同源比对、进化树以及高级结构 | 第119-121页 |
2 EsALF-3 的 mRNA 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模式 | 第121-122页 |
3 EsALF-3 的原核重组蛋白 | 第122页 |
4 EsALF-3 重组蛋白的抗菌活性 | 第122-124页 |
四、讨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56页 |
附录:本论文所用引物序列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历 | 第158-160页 |
硕博连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