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民国时期酒的种类及酿造 | 第19-31页 |
(一) 传统酒的主要种类 | 第19-26页 |
1、 烧酒 | 第19-21页 |
2、 黄酒 | 第21-23页 |
3、 果酒 | 第23-24页 |
4、 药酒 | 第24-25页 |
5、 改制酒 | 第25页 |
6、 酒精及假酒 | 第25-26页 |
(二) 国外传入的酒的种类 | 第26-31页 |
1、 葡萄酒 | 第27-29页 |
2、 啤酒 | 第29-30页 |
3、 香槟酒 | 第30-31页 |
二、 酿酒业 | 第31-63页 |
(一) 清代酿酒业的发展概况 | 第31-33页 |
1.发展的原因 | 第31-32页 |
2.清代初期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3.鸦片战争至清末中国酒业的发展状况 | 第33页 |
(二) 民国时期的酿酒业 | 第33-45页 |
1、 民国时期酿酒业的总体趋势 | 第33-35页 |
2、 酿酒厂的发展 | 第35-39页 |
3、 全国各地酿酒业的发展 | 第39-45页 |
(三) 酿酒业发展的新特点 | 第45-58页 |
1、 新式酿酒公司的成立 | 第45-49页 |
2、 不少名酒在这一时期形成 | 第49-50页 |
3、 酒精工业的兴起 | 第50-53页 |
4、 酒厂的分工管理 | 第53-54页 |
5、 酿酒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 第54-57页 |
6、 假酒的取缔 | 第57-58页 |
(四) 酿酒业发展的原因 | 第58-63页 |
1、 政府重视经济的政策 | 第58页 |
2、 对酿酒业耗粮问题的重新认识 | 第58-61页 |
3、 政府财政的短缺 | 第61-63页 |
三、 酒的传播、运输与销售 | 第63-77页 |
(一) 酒的传播 | 第63-70页 |
1、 酒的传播与促销 | 第63-66页 |
2、 酒的运输 | 第66-70页 |
(二) 酒肆的发展 | 第70-74页 |
1、 大中城市新式、豪华酒店 | 第70-72页 |
2、 大城市平民酒肆——以老北京大酒缸和柜台酒为例 | 第72-73页 |
3、 平民酒馆 | 第73页 |
4、 酒吧的兴起 | 第73-74页 |
(三) 酒的销售 | 第74-77页 |
1、 自产自销 | 第74-75页 |
2、 销售商代销 | 第75-77页 |
四、 酒的政策(一) | 第77-89页 |
(一) 清代的酒政概述 | 第77-80页 |
1、 清前期的酒税 | 第77-78页 |
2、 清初酒业的发展与耗粮问题 | 第78页 |
3、 禁酒政策的出台 | 第78页 |
4、 酒税的加重 | 第78-80页 |
(二) 北京政府时期酒的政策 | 第80-89页 |
1、 北京政府的税收方针 | 第80-81页 |
2、 中央专款的设立 | 第81-82页 |
3、 烟酒税的建立 | 第82-89页 |
五、 酒的政策(二) | 第89-102页 |
(一)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工商税收(1927—1937) | 第89-98页 |
1、 统一集中的理财方针 | 第89页 |
2、 重新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 | 第89-90页 |
3、 国家收入与地方收入标准案的重订与实施 | 第90页 |
4、 统税的创立 | 第90-91页 |
5、 烟酒税制的改革 | 第91-92页 |
6、 土酒定额税的试办 | 第92-95页 |
7、 印花税的不断完善 | 第95-96页 |
8.国民政府前期的税制结构与收入状况 | 第96-98页 |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酒政 | 第98-99页 |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酒政 | 第99-101页 |
(四) 税务管理机关的演变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