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嫉妒”公平观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以烟台市为例
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9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外国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 | 第15-16页 |
·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 第15页 |
·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15-16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 | 第16-17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农村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 | 第17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作用分析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分析 | 第19-28页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 第19-20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 第20-22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行为关系分析 | 第22-25页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 第22-23页 |
·地方政府同级之间的博弈 | 第23-24页 |
·乡镇政府和农民的博弈 | 第24-25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分析 | 第25-28页 |
·公平标准包含的环节 | 第25-27页 |
·无嫉妒公平观念的内涵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 第28-42页 |
·分析思路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 | 第28-30页 |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分析过程 | 第31-39页 |
·数据说明 | 第31-32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2-34页 |
·回归模型 | 第34-37页 |
·模型确定 | 第37-39页 |
·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政府行为因素的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实行城乡户籍 | 第42页 |
·完善税制改革 | 第42页 |
·建立恰当的供给机制 | 第42-43页 |
·合适的的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合理的需求表达机制 | 第43页 |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制化 | 第43页 |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制度 | 第43-44页 |
附表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