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及其策略研究--基于河南省C村的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国外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 | 第10-12页 |
| ·国内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 | 第12-16页 |
|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质性研究方法的取向 | 第18页 |
| ·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8-19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9-20页 |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研究难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个案背景介绍 | 第21-25页 |
| ·X县的迁移历史以及C村概况 | 第21-23页 |
| ·C村所在的X县迁移历史 | 第21页 |
| ·C村概况 | 第21-23页 |
| ·安置地J镇概况 | 第23-25页 |
| 第3章 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 | 第25-41页 |
| ·日常生活方面的适应过程 | 第25-29页 |
| ·异乡遭遇“陌生情境 | 第25-27页 |
| ·日常生活方式的调适 | 第27-28页 |
| ·习惯后的基本适应 | 第28-29页 |
| ·生产劳动方面的适应过程 | 第29-32页 |
| ·现代化耕作方式的挑战 | 第29-30页 |
| ·摸索和学习新知识 | 第30-31页 |
| ·适应进行时 | 第31-32页 |
| ·家庭经济方面的适应过程 | 第32-36页 |
| ·经济拮据 | 第32-34页 |
| ·等和靠 | 第34-35页 |
| ·积极寻找出路 | 第35-36页 |
| ·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过程 | 第36-41页 |
| ·隔离期 | 第36-38页 |
| ·磨合期 | 第38-39页 |
| ·艰难的融合期 | 第39-41页 |
| 第4章 移民的社会适应策略 | 第41-52页 |
| ·日常生活方面的适应策略:改造生活环境 | 第41-42页 |
| ·生产劳动方面的适应策略:个人知识库的拓展 | 第42-44页 |
| ·学习现代耕种方式 | 第42-43页 |
| ·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 第43-44页 |
| ·家庭经济方面的适应策略 | 第44-49页 |
| ·从国家和政策中寻找资源 | 第44-47页 |
| ·对原来生活经验和技能的积极运用 | 第47-48页 |
| ·重建新的社会资本,获取增收渠道 | 第48-49页 |
| ·维护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策略 | 第49-52页 |
| ·维护原来的人际关系 | 第49-50页 |
| ·通过各种渠道拓展新的关系网络 | 第50-52页 |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2-58页 |
| ·结论 | 第52-55页 |
| ·水库移民社会适应过程:适应的非同步性 | 第52-53页 |
| ·水库移民社会适应策略的共性:固本纳新 | 第53-54页 |
| ·水库移民的行动逻辑: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 | 第54-55页 |
| ·建议 | 第55-58页 |
| ·对政府工作的建议 | 第55-56页 |
| ·对移民主体的建议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1 | 第63-64页 |
| 附录2 | 第64-66页 |
| 附录3 | 第66-69页 |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