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测定混合染液浓度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 ·染料浓度的测量方法 | 第10-15页 |
| ·最大吸收波长-联立方程法 | 第10-11页 |
| ·双波长法 | 第11-13页 |
| ·三波长法 | 第13-14页 |
| ·导数分光光度法 | 第14-15页 |
| ·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分析方法 | 第15-19页 |
| ·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15-16页 |
| ·常规分析 | 第16-17页 |
| ·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分析方法的特点 | 第17-18页 |
| ·偏最小二乘法(PLS) | 第18-19页 |
| ·染色过程中染料浓度的在线监测 | 第19页 |
| ·在线光谱分析技术的测量方式 | 第19-20页 |
| ·光纤光谱仪在染料浓度在线监测方面的应用 | 第20-2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双组分混合染液的浓度测定 | 第24-32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内容 | 第24-26页 |
| ·最大波长-联立方程式法测定双组分混合染液 | 第24-25页 |
| ·双波长法测定双组分混合染液浓度 | 第25页 |
| ·三波长法测定双组染液的浓度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 ·纯组分染液的光谱采集 | 第26页 |
| ·双波长和三波长法波长点的确定 | 第26-27页 |
| ·各纯组分染液摩尔吸光系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双组分混合染液吸收光谱的采集 | 第28-29页 |
| ·三种方法对双组分染液浓度的测定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直接染料混合体系各组分浓度的测定 | 第32-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 ·体系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3-35页 |
| ·混合溶液光谱的采集 | 第35页 |
| ·最佳主成分数的选择 | 第35-37页 |
| ·PLS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PLS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第39-41页 |
| ·主成分分析回归法测定三组分混合染液的浓度 | 第41-48页 |
| ·主成分分析回归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 ·主成分分析算法 | 第42页 |
| ·主成分数的确定 | 第42-45页 |
|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PCR 模型对预测集的预测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染液中活性染料组分的浓度分析 | 第50-5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溶液光谱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 ·体系吸收光谱 | 第50-51页 |
|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51页 |
| ·PLS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 ·PLS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染色过程中混合染液浓度的测定 | 第55-6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 ·染料上染过程的浓度监测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 ·单组份直接大红 F3B 染色过程的浓度测定 | 第57-59页 |
| ·单组份直接湖蓝 5B 染色过程的浓度测定 | 第59-61页 |
| ·三组份直接染料上染过程的染液浓度测定 | 第61页 |
| ·三组分活性染料染色过程中的染液浓度测定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