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 时代的发展更加要求教师持续提升专业水平 | 第12页 |
(二) 成熟期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专业引领 | 第12-13页 |
(三) 学校管理急需突破成熟期教师发展瓶颈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个案学校选取的缘由 | 第16-17页 |
四、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一) 国外相关综述 | 第17-19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23-24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一) 成熟期教师 | 第24-25页 |
(二) 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 | 第25页 |
(三) 教师专业特色 | 第25-26页 |
(四) 发展路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Z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27-38页 |
一、个案学校Z小学概况介绍 | 第27页 |
二、Z小学成熟期教师队伍的结构分析 | 第27-30页 |
(一) 数量稳中有升,但年龄结构失衡 | 第27-28页 |
(二) 人员分布上学科相对稳定,学科间有差异 | 第28-30页 |
三、Z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 第30-34页 |
(一) 基本工作状态 | 第30-31页 |
(二) 专业技术职称 | 第31-32页 |
(三) 个人发展定位 | 第32-33页 |
(四) 专业研究实践 | 第33-34页 |
四、Z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 第34页 |
(二) 发展动力不足 | 第34-35页 |
(三) 发展时空被挤压 | 第35-36页 |
五、提出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 第36-38页 |
第二章 Z小学塑造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的行动过程 | 第38-61页 |
一、Z小学塑造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的实践探索 | 第38-41页 |
(一) 修订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 第38页 |
(二) 优化管理制度,发挥专业成熟的优势 | 第38-40页 |
(三) 开展“特色教师”评选,塑造专业特色 | 第40-41页 |
二、Z小学塑造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的成效 | 第41-45页 |
(一) 教师参与积极性高 | 第42页 |
(二) 特色提炼初见成效 | 第42-44页 |
(三) 校内研究氛围比较浓厚 | 第44-45页 |
三、Z小学塑造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 第45-55页 |
(一) 教师对“特色教师”评选存在认识误区 | 第45-49页 |
(二) 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 | 第49-52页 |
(三) 专业特色塑造过程遭遇“瓶颈” | 第52-55页 |
四、专业特色塑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5-61页 |
(一) 教育大环境迫使教师关注短期成绩产出 | 第56页 |
(二) 工作内容、知识结构与思维的固化 | 第56-57页 |
(三) 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单一 | 第57-58页 |
(四) 专业权威的缺失 | 第58-59页 |
(五) 对“专业特色发展”的内涵解析不深入 | 第59-61页 |
第三章 Z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发展的改进建议 | 第61-70页 |
一、全面把握专业特色塑造的内涵 | 第61-64页 |
(一) 塑造专业特色是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 | 第61-62页 |
(二) 专业特色发展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专业特色的不同而不同 | 第62-64页 |
二、完善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64-70页 |
(一) 常规工作考核重点的柔性流动 | 第65页 |
(二) 教师参与教学管理 | 第65-66页 |
(三) 专业引领进级组 | 第66-67页 |
(四) 个人领衔项目(组) | 第67-68页 |
(五) 成熟期教师的梯队建设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对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 第70-75页 |
一、专业发展意识与动力的“循环怪圈” | 第70-71页 |
二、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 第71-72页 |
三、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状态 | 第72-75页 |
(一) 学识渊博,在不断学习中创生知识 | 第73页 |
(二) 问题研究成专业发展的常态 | 第73-74页 |
(三) 心怀坚定的教育信念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