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
|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转写惯例说明 | 第9-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8页 |
| ·语料和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 ·语料收集 | 第18-19页 |
| ·语料转写 | 第19页 |
| ·语料概要 | 第19-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本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 第26-48页 |
| ·法律语言学研究概述 | 第26-30页 |
| ·法庭话语研究概述 | 第30-38页 |
| ·法庭话语的形式与结构研究 | 第30-32页 |
| ·法庭话语的互动研究 | 第32-35页 |
| ·法庭话语的权力研究 | 第35-38页 |
| ·话语中的身份构建研究 | 第38-48页 |
| ·身份构建研究的不同路向 | 第38-44页 |
| ·国内身份构建研究现状 | 第44-46页 |
| ·庭审话语中的身份构建研究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 | 第48-57页 |
| ·本文对庭审话语的界定 | 第48页 |
| ·身份的界定 | 第48-50页 |
| ·话语与身份 | 第50-51页 |
| ·身份构建研究的三个维度 | 第51-57页 |
| ·语法层 | 第51-53页 |
| ·语篇层 | 第53-54页 |
| ·语用层 | 第54-57页 |
| 第四章 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语法层 | 第57-92页 |
| ·语气与法官身份构建 | 第57-79页 |
| ·汉语的语气系统 | 第58-59页 |
| ·语料分析 | 第59-79页 |
| ·小句的数量 | 第59-62页 |
| ·陈述句的使用情况 | 第62-66页 |
| ·疑问句的数量分布情况 | 第66-77页 |
| ·祈使句的使用情况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页 |
| ·情态与法官身份构建 | 第79-92页 |
| ·汉语的情态系统 | 第80-81页 |
| ·语料分析 | 第81-91页 |
| ·情态表达的不同类型 | 第81-85页 |
| ·情态表达的主客观取向 | 第85-89页 |
| ·情态表达的三级量值 | 第89-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语篇层 | 第92-116页 |
| ·话语与权力 | 第92-94页 |
| ·话轮转换与权力关系 | 第94-95页 |
| ·庭审话语中的话轮转换与法官身份构建 | 第95-116页 |
| ·语料分析 | 第96-115页 |
| ·话题的启动与控制 | 第96-102页 |
| ·话轮长度 | 第102-105页 |
| ·话轮类型 | 第105-107页 |
| ·话轮打断 | 第107-112页 |
| ·话轮控制策略 | 第112-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六章 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语用层 | 第116-137页 |
| ·礼貌与“不礼貌” | 第116-120页 |
| ·(不)礼貌策略与法官身份构建 | 第120-137页 |
| ·语料分析 | 第120-135页 |
| ·积极礼貌策略 | 第121-123页 |
| ·消极礼貌策略 | 第123-127页 |
| ·积极不礼貌策略 | 第127-131页 |
| ·消极不礼貌策略 | 第131-135页 |
| ·中性礼貌策略 | 第135页 |
| ·小结 | 第135-137页 |
| 第七章 法官身份构建研究的社会现实影响 | 第137-146页 |
| ·对中国庭审改革的启示 | 第137-143页 |
| ·当前中国法庭审判的现状及问题 | 第137-141页 |
| ·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 第141-143页 |
|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6-149页 |
| ·主要研究发现 | 第146-147页 |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47-148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62页 |
| Summary | 第16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