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沉水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效果及与植物体细菌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概况第9-10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及成因第9页
        1.1.2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机制第9-10页
    1.2 沉水植物和关联细菌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理研究第10-14页
        1.2.1 沉水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及机理第10-12页
            1.2.1.1 沉水植物自身净化和富集作用第10-11页
            1.2.1.2 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第11页
            1.2.1.3 沉降、吸附和过滤等物理作用第11-12页
        1.2.2 沉水植物关联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第12-14页
            1.2.2.1 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2 沉水植物内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4页
    1.3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第14-16页
        1.3.1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种类筛选第14-15页
        1.3.2 多种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净化效果第15-16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目的、意义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1 不同沉水植物净水能力与植株体细菌组成相关性研究第16页
            1.4.2.2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3页
    2.1 不同沉水植物净水能力与植株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研究第17-20页
        2.1.1 试验材料第17-18页
        2.1.2 试验方法第18-19页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19页
            2.1.3.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第19页
            2.1.3.2 植物样品氮、磷的测定方法第19页
            2.1.3.3 植物关联细菌群落组成分析方法第19页
        2.1.4 数据处理方法第19-20页
    2.2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及评价第20-23页
        2.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2 试验方法第20页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0页
        2.2.4 综合评价第20-23页
3 不同沉水植物净水能力与植株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第23-37页
    3.1 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第23-28页
        3.1.1 不同沉水植物鲜干重与植株氮磷含量的变化第23页
        3.1.2 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体TN浓度变化第23-24页
        3.1.3 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体TP浓度变化第24-25页
        3.1.4 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质NH_4~+-N的浓度变化第25页
        3.1.5 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质COD_(Mn)浓度变化第25-28页
        3.1.6 不同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能力分析第28页
    3.2 沉水植物体菌群多样性组成结果分析第28-33页
        3.2.1 不同沉水植物体细菌群落多样性第28-30页
        3.2.2 PCA主成分分析第30页
        3.2.3 不同沉水植物体细菌群落组成第30-33页
        3.2.4 沉水植物细菌类群LEfSe差异分析第33页
    3.3 讨论第33-35页
        3.3.1 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分析第33-34页
        3.3.2 不同沉水植物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质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7页
4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及评价第37-47页
    4.1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的生长状况第37页
    4.2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TN的净化效果第37-39页
    4.3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NH_4~+-N的净化效果第39页
    4.4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TP的净化效果第39-42页
    4.5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对其他水质指标的影响第42-44页
    4.6 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净化效果的综合评价第44-45页
    4.7 讨论第45-46页
    4.8 小结第46-47页
5 结论与建议第47-49页
    5.1 结论第47页
    5.2 建议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附图第55-57页
个人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
下一篇:唯美与自恋--论崔子恩的同性恋小说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