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弹性体线性驱动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课题意义 | 第14-15页 |
|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特性与驱动方式 | 第25-33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简介 | 第25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选择 | 第25-26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失效形式 | 第26-28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失效形式 | 第26-27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介电强度 | 第27-28页 |
| ·介电弹性体(DE)变形原理 | 第28-29页 |
|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DEA)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理想预载荷形式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锥形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33-45页 |
| ·锥形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设计 | 第33-37页 |
| ·锥形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预拉伸率选择 | 第34-35页 |
| ·介电弹性体预拉伸机构的制作 | 第35-36页 |
| ·柔性电极的制备 | 第36-37页 |
| ·锥形驱动器的制造 | 第37-40页 |
| ·锥形驱动器主要零件的制造 | 第37-38页 |
| ·锥形驱动器的制作 | 第38-40页 |
| ·锥形驱动器的驱动试验 | 第40-43页 |
| ·锥形驱动器的输出位移试验分析 | 第40-41页 |
| ·锥形驱动器的输出位移试验 | 第41-43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 ·驱动器失效分析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锥形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有限元分析 | 第45-55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力学特性 | 第46-47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超弹性模型 | 第46页 |
| ·介电弹性体材料粘弹性模型 | 第46-47页 |
| ·锥形驱动器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7-54页 |
| ·驱动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48-49页 |
| ·单元的选择 | 第49-50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50页 |
| ·约束与加载 | 第50-51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锥形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性能提高与试验分析 | 第55-70页 |
| ·锥形驱动器性能提高的设计 | 第55-57页 |
| ·菱形负刚度预载荷的设计 | 第55-57页 |
| ·锥形驱动器性能提高的试验研究 | 第57-60页 |
| ·输出位移试验 | 第57-59页 |
| ·输出力试验 | 第59-60页 |
| ·锥形驱动器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60-68页 |
|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60-64页 |
| ·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 ·正交表介绍 | 第61页 |
| ·试验因子的分析与选择 | 第61-62页 |
| ·试验因子的水平确定 | 第62-63页 |
| ·正交表的选用与配置 | 第63-64页 |
|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64-65页 |
| ·直观分析 | 第65-66页 |
| ·方差分析 | 第66-67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输出位移分析 | 第67页 |
| ·输出力分析 | 第67-68页 |
| ·输出功分析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