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构 | 第25-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7-32页 |
第二章 善治是对“统治”与“治理”超越 | 第32-53页 |
·“统治”的道德之“恶” | 第33-39页 |
·“统治”的人性预设之“恶” | 第33-35页 |
·“统治”的单一主体之“恶” | 第35-36页 |
·“统治”的效率中心主义之“恶” | 第36-37页 |
·“统治”的非人格化之“恶” | 第37-38页 |
·“统治”的单一法治之“恶” | 第38-39页 |
·“治理”的道德之“善” | 第39-44页 |
·“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之“善” | 第39-40页 |
·“治理”主体的自主性之“善” | 第40-41页 |
·“治理”主体间性之“善” | 第41-42页 |
·“治理”主体的责任性之“善” | 第42-44页 |
·善治的道德提升:“治理”的完美和理想状态 | 第44-53页 |
·善治的目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 第45-47页 |
·“自律”是善治的核心运行机制 | 第47-48页 |
·善治具有公共性属性 | 第48-51页 |
·善治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权的普遍性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结构之“善” | 第53-77页 |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主体性结构之“善” | 第54-63页 |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主体性结构: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 | 第55-60页 |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主体性结构之间的伦理关系 | 第60-63页 |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组织性结构之“善” | 第63-70页 |
·善治系统的组织性结构: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和网络组织 | 第64-67页 |
·善治系统的组织性结构之间的伦理关系 | 第67-70页 |
·善治的网络互动系统权威性结构之“善” | 第70-77页 |
·善治系统的权威性结构:政治权威、经济权威和社会权威 | 第70-73页 |
·善治系统的权威性结构之间的伦理关系 | 第73-77页 |
第四章 善治的具体目标之“善”:公共利益的妥协与协商 | 第77-85页 |
·相互妥协原则 | 第81-83页 |
·协商一致同意原则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善治的政府行为之“善” | 第85-104页 |
·善治的政府行为的目的“善”:“元治理” | 第85-95页 |
·“元治理”理论 | 第85-90页 |
·善治政府“元治理”行为的内涵 | 第90-95页 |
·善治的政府行为的“手段善”:“共识民主” | 第95-104页 |
·善治的政府“共识民主”的合理性 | 第95-98页 |
·善治的政府“共识民主”的内涵、特点和优点 | 第98-100页 |
·善治的政府“共识民主”的道德价值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善治的公民社会行为之“善” | 第104-120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德性”基础 | 第104-114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的基本含义 | 第105-106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的应具有的基本“德性”特征 | 第106-112页 |
·公民社会对善治的伦理价值 | 第112-114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的“德行”要求 | 第114-120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参与的内涵 | 第115页 |
·善治的公民社会参与的“德行”要求 | 第115-120页 |
第七章 善治的企业行为之“善” | 第120-129页 |
·善治的公司内部治理的“德行” | 第120-125页 |
·善治的公司内部治理的合理性: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 | 第120-123页 |
·善治的公司内部治理的伦理准则:承担公司社会责任 | 第123-125页 |
·善治的公司外部参与的“德行” | 第125-129页 |
·善治的公司外部参与: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 | 第125-128页 |
·善治的公司外部参与的伦理准则:承担公司公民身份责任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善治的观念之“善”:善治主体的道德自律 | 第129-137页 |
·善治主体的道德自律的必要性 | 第129-132页 |
·降低善治成本的需要 | 第129-130页 |
·善治稳定性的需要 | 第130-132页 |
·善治主体担当责任的需要 | 第132页 |
·善治主体的道德自律的可能性 | 第132-134页 |
·善治的公共性——内在驱动力 | 第132-133页 |
·公民社会中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前提和基础 | 第133页 |
·善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客观约束 | 第133-134页 |
·善治主体的道德自律的实现途径 | 第134-137页 |
·善治网络治理主体的“限制性进入”途径 | 第135页 |
·善治网络中的“宏观文化”途径 | 第135页 |
·善治网络中的“集体制裁”途径 | 第135-136页 |
·善治网络主体的网络“声誉”途径 | 第136-137页 |
第九章 善治的制度之“善”:善治的制度伦理 | 第137-156页 |
·善治的制度伦理化过程 | 第138-150页 |
·善治的制度正义的伦理价值追求:平等的自由 | 第138-142页 |
·善治的制度正义的三个领域:政治正义、经济正义和公民正义 | 第142-150页 |
·善治的伦理制度化过程 | 第150-156页 |
·善治宪法中的“平等的自由”正义的制度化 | 第151-153页 |
·善治法律中的“平等的自由”正义的制度化 | 第153-154页 |
·善治规范应用中的“平等的自由”正义的制度化 | 第154-156页 |
第十章 善治的后果之“善”:善治绩效的伦理评价 | 第156-165页 |
·国内外善治绩效评估述评 | 第156-159页 |
·善治绩效的伦理评价:主体、指标体系和方法途径 | 第159-165页 |
·善治绩效的伦理评价主体的确定 | 第159-160页 |
·善治绩效的伦理评价指标内涵 | 第160-162页 |
·善治绩效的伦理评价方法与途径 | 第162-1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