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论 | 第13-2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4-16页 |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特点和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绵遂项目成本管理的特质阐述 | 第24-36页 |
·项目概况 | 第24-27页 |
·项目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项目位置及定位 | 第25页 |
·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 第25-27页 |
·项目成本管理特质 | 第27-30页 |
·项目参与者众多 | 第27页 |
·项目寿命周期长 | 第27-28页 |
·项目质量要求高 | 第28页 |
·项目投资成本大 | 第28-29页 |
·项目阶段勾稽紧密 | 第29页 |
·项目对成本管理方法的特殊要求 | 第29-30页 |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30-33页 |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概念 | 第30-31页 |
·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成本"范围 | 第31-32页 |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具有卓越的优越性 | 第32页 |
·成本管理方法与项目特质的适配性分析 | 第32-33页 |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应用指引 | 第33-36页 |
·开发设计主导的前馈成本管理 | 第33页 |
·施工阶段关键的事中成本控制 | 第33-34页 |
·运营阶段最终的反馈成本控制 | 第34页 |
·据阶段特性选择成本管理方法 | 第34页 |
·阶段之间交互传递和反馈信息 | 第34-35页 |
·参与者始终参与项目各项决策 | 第35-36页 |
3. 绵遂项目生命初期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 第36-48页 |
·开发设计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 第36-37页 |
·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成本控制意识 | 第37-38页 |
·"总-分-综"式开发设计,分层次循环控制全生命周期成本 | 第38-44页 |
·在"总"层次上,设计三大总目标 | 第39-41页 |
·在"分"层次上,设计各项分目标 | 第41-43页 |
·在"综"层次上,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设计全局 | 第43-44页 |
·开发设计"再造流程",前馈控制后续成本 | 第44-47页 |
·开发设计"再造流程"对"人-机-料"进行前馈控制 | 第45-46页 |
·开发设计"再造流程"对运营维护费用进行前馈控制 | 第46-47页 |
·开发工程化,设计最大化价值(功能/成本) | 第47-48页 |
4. 绵遂项目生命中期施工建设阶段的成本管理 | 第48-63页 |
·施工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 第48页 |
·施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 第48-49页 |
·基于"三阶段循环"的人工成本控制 | 第49-54页 |
·人工成本的事前控制——计划环节 | 第49-50页 |
·人工成本的事中控制——执行环节 | 第50-51页 |
·人工成本的事后控制——反馈环节 | 第51-54页 |
·基于"二分法"的材料成本控制 | 第54-57页 |
·多阶段联合控制材料成本 | 第54页 |
·"二分法"及时采购材料,适时供料 | 第54-56页 |
·"二分法"及时核算成本,时时控制 | 第56-57页 |
·"二分法"关注材料管理,及时清查 | 第57页 |
·基于"双选法优择"的机械费用控制 | 第57-61页 |
·机械设备购买和租赁的经济性分析 | 第57-58页 |
·"购买VS租赁"双选法设备协同计划体系 | 第58-59页 |
·及时核算机械费用,适时反馈 | 第59-61页 |
·"人-机-料"多要素成本集成控制 | 第61-63页 |
5. 绵遂项目生命中后期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管理 | 第63-70页 |
·运营维护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 第63-64页 |
·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 第64页 |
·运营公司的成本控制措施 | 第64-70页 |
·运营公司前期介入参与项目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 | 第64-65页 |
·公司正式运营前的准备工作 | 第65-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文章研究的贡献 | 第70-72页 |
·本文研究的局限 | 第72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