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法理分析--兼论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中西方亲属容隐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10-20页 |
(一) 我国古代亲属拒证权制度及其流变 | 第10-13页 |
1.孔子"亲亲相隐"思想——亲属容隐之滥觞 | 第10页 |
2.汉代的"亲亲得相首匿"——容隐制度法律化 | 第10-11页 |
3.唐朝"同居相为隐"——容隐制度日趋成熟 | 第11-12页 |
4.新中国建国后亲亲相隐制度的式微 | 第12-13页 |
(二) 西方关于亲属容隐制度 | 第13-16页 |
1.现代法国和德国对容隐制度的立法 | 第13页 |
2.西方容隐制度的沿革 | 第13-16页 |
(三) 我国与国外容隐制度的比较 | 第16-20页 |
1.中西方亲属容隐思想渊源比较 | 第16-17页 |
2.中西容隐制度的相同之处 | 第17-18页 |
3.中西容隐制度的不同之处 | 第18-20页 |
二、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缺失 | 第20-27页 |
(一) 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缺失的表现 | 第20页 |
(二) 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缺失的原因 | 第20-24页 |
1.过于强调法律制度的阶级性 | 第20页 |
2.重视国家利益,轻视个人权利保护 | 第20-21页 |
3.重视实体正义,轻视程序正义 | 第21页 |
4.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 | 第21-24页 |
(三) 亲属拒证权制度缺失的弊端 | 第24-27页 |
1.有悖人性,与法律价值冲突 | 第24-25页 |
2.有碍证据质量的提高 | 第25页 |
3.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 | 第25-26页 |
4.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6-27页 |
三、我国建立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构想 | 第27-33页 |
(一) 我国建立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1.符合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27-28页 |
2.刑法的谦抑性 | 第28-30页 |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30-31页 |
4.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 第31-32页 |
(二) 我国确立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2-33页 |
1.明确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 | 第32页 |
2.限制亲属拒证权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