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0. 前言 | 第7-11页 | 
| ·缘起 | 第7-8页 | 
| ·垫江县及垫江话 | 第8页 | 
| ·垫江县 | 第8页 | 
| ·垫江话 | 第8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8-9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第一章 调查情况介绍 | 第11-14页 | 
| ·调查项目 | 第11页 | 
| ·调查方法 | 第11-12页 | 
| ·调查对象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调查材料比较 | 第14-41页 | 
| ·音系对比 | 第14-17页 | 
| ·1957年的垫江话音系 | 第14-16页 | 
| ·今垫江话音系 | 第16页 | 
| ·两个音系的比较 | 第16-17页 | 
| ·具体字音的对比 | 第17-41页 | 
| 第三章 音变情况分析 | 第41-48页 | 
| ·音变项目分析 | 第41-42页 | 
| ·音位系统的变化 | 第41页 | 
| ·单个字音方面的变化 | 第41-42页 | 
| ·音变方式分析 | 第42-43页 | 
| ·音系层面的变化方式 | 第42页 | 
| ·单字音层面音变的方式 | 第42-43页 | 
| ·音变产生的条件分析 | 第43-48页 | 
| ·语言外部因素对音变的影响和制约 | 第43-46页 | 
| ·语言内部因素对音变的制约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共时音变类型和特点的几点思考 | 第48-51页 | 
| ·汉语方言的共时音变可以存在不同类型 | 第48页 | 
| ·引发汉语方言共时音变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 第48-49页 | 
| ·弱势方言语音结构模式是制约音变产生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 第49页 | 
| ·音变的方式可以不止一种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附录:《调查报告》同音字表 | 第52-55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