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5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 | 第10-11页 |
1.1.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 | 第12-13页 |
1.2.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 第13页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5页 |
2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35页 |
2.1 熊彼特与创新理论的形成 | 第15-19页 |
2.2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7页 |
2.2.1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历程 | 第19-23页 |
2.2.2 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27页 |
2.3 制度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35页 |
2.3.1 制度创新理论的研究历程 | 第27-30页 |
2.3.2 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0-35页 |
3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的前提和条件 | 第35-54页 |
3.1 基本前提及假设 | 第36-41页 |
3.1.1 经济人假设及其条件 | 第36-38页 |
3.1.2 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其特征 | 第38-39页 |
3.1.3 企业的本质及其特征 | 第39-40页 |
3.1.4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 第40-41页 |
3.2 效率原则下的企业与要素 | 第41-54页 |
3.2.1 企业效率的概念 | 第42-43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43-50页 |
3.2.3 企业效率的来源 | 第50-52页 |
3.2.4 效率均衡分析的理论意义 | 第52-54页 |
4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 第54-68页 |
4.1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 | 第54-57页 |
4.2 企业创新体系的构成 | 第57-61页 |
4.3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构成 | 第61-68页 |
5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分析 | 第68-82页 |
5.1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内在机理:经济激励分析 | 第68-71页 |
5.1.1 经济激励理论的研究历程 | 第68-69页 |
5.1.2 经济激励的作用及其表现 | 第69-70页 |
5.1.3 经济组织及其创新特征 | 第70-71页 |
5.2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外部经济环境:比较制度分析 | 第71-76页 |
5.2.1 计划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 | 第71-74页 |
5.2.2 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 | 第74-76页 |
5.3 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内部构成因素:辨证解析分析 | 第76-82页 |
5.3.1 社会发展与企业制度结构变动 | 第76-78页 |
5.3.2 历史演进与企业制度形态更替 | 第78-82页 |
6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分析 | 第82-98页 |
6.1 国有企业制度特征分析 | 第82-85页 |
6.2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分析 | 第85-91页 |
6.2.1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历程 | 第85-87页 |
6.2.2 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容性分析 | 第87-88页 |
6.2.3 国有企业效率区位分析 | 第88-91页 |
6.3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效率原则下的可持续发展 | 第91-98页 |
6.3.1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 | 第91-92页 |
6.3.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 第92-98页 |
7 结语 | 第98-100页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98页 |
7.2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98-99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