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概述 | 第13-18页 |
·胡三省生平及其《资治通鉴音注》的创作成因 | 第13-15页 |
·《资治通鉴音注》的内容及体例 | 第15-16页 |
·《资治通鉴音注》在语音史上的价值 | 第16-18页 |
·前人研究的成果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穷尽性的语料分析法 | 第18-21页 |
·反切比较法 | 第21-23页 |
·一字多注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统计法 | 第24-25页 |
·层次剥离法 | 第25页 |
·凡例 | 第25-27页 |
第2章 被注字在《广韵》中的分布 | 第27-40页 |
·通摄 | 第27-28页 |
·江摄 | 第28页 |
·止摄 | 第28-29页 |
·遇摄 | 第29-30页 |
·蟹摄 | 第30-31页 |
·臻摄 | 第31-32页 |
·山摄 | 第32-33页 |
·效摄 | 第33-34页 |
·果摄 | 第34-35页 |
·假摄 | 第35页 |
·宕摄 | 第35页 |
·梗摄 | 第35-36页 |
·曾摄 | 第36-37页 |
·流摄 | 第37页 |
·深摄 | 第37页 |
·咸摄 | 第37-40页 |
第3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母系统 | 第40-132页 |
·唇音的讨论 | 第40-52页 |
·重唇音 | 第40-44页 |
·轻唇音 | 第44-52页 |
·轻唇音的分化及其条件 | 第44-48页 |
·轻唇音的演变 | 第48-51页 |
·轻唇音的演变特点 | 第51页 |
·轻重唇音分化的过程 | 第51-52页 |
·轻唇音及其音值的构拟 | 第52页 |
·喉牙音的讨论 | 第52-80页 |
·牙音 | 第53-56页 |
·喉音 | 第56-60页 |
·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音、唇音的混注 | 第60-80页 |
·牙音与喉音的混注现象 | 第60-67页 |
·喉牙音与舌音、齿音的混注现象 | 第67-74页 |
·喉牙音与唇音的混注现象 | 第74-75页 |
·同义又音反映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唇音的混注现象 | 第75-80页 |
·知庄章精四组声母的讨论 | 第80-108页 |
·知、庄、章合流 | 第81-87页 |
·知三组与章组合并 | 第81-83页 |
·知二组与庄组合并 | 第83-84页 |
·知庄章合流 | 第84-87页 |
·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合并的现象 | 第87-95页 |
·庄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 第88-91页 |
·章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 第91-92页 |
·知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 第92-93页 |
·知照归精的问题 | 第93-95页 |
·知、庄、章、精各组声母组内的变化 | 第95-108页 |
·知组声母的讨论 | 第95-97页 |
·泥娘合流及其与日母、疑母的混注现象 | 第97-99页 |
·庄组声母的讨论 | 第99-101页 |
·章组声母的讨论 | 第101-104页 |
·精组声母的讨论 | 第104-108页 |
·端组声母的讨论 | 第108-118页 |
·端组与知、庄、章、精组的混注 | 第109-115页 |
·端组与知组的混注现象 | 第109-111页 |
·端组与章组的混注现象 | 第111-113页 |
·端组与庄组的混注现象 | 第113-114页 |
·端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 第114页 |
·端组与知庄章精四组混注的分析 | 第114-115页 |
·端组声母的讨论 | 第115-118页 |
·半舌音和半齿音 | 第118-126页 |
·半舌音来母 | 第118-121页 |
·半齿音日母 | 第121-126页 |
·日母与禅母的混注现象 | 第121-122页 |
·日母与泥母、日母与娘母的混注现象 | 第122页 |
·日母与从母、邪母的混注现象 | 第122-123页 |
·日母与其他舌齿音的混注现象 | 第123页 |
·来母与日母混注 | 第123-124页 |
·日母的特点 | 第124-126页 |
·《资治通鉴音注》声母系统的特点 | 第126-130页 |
·声母表 | 第130-132页 |
第4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韵母系统 | 第132-248页 |
·阳声韵(一):η尾韵的演变 | 第132-146页 |
·东鍾部 | 第132-137页 |
·江阳部 | 第137-140页 |
·庚青部 | 第140-143页 |
·-n尾韵和-η 尾韵的混注现象 | 第143-146页 |
·阳声韵(二):n 尾韵的演变 | 第146-163页 |
·真文部 | 第146-150页 |
·臻摄韵与山摄韵的混注现象 | 第150-153页 |
·寒仙部 | 第153-160页 |
·–m 尾韵与-n 尾韵的混注现象 | 第160-162页 |
·阳声韵与阴声韵混切的现象 | 第162-163页 |
·阳声韵(三):m 尾韵的演变 | 第163-168页 |
·侵寻部 | 第164-165页 |
·覃盐部 | 第165-168页 |
·阴声韵(一) | 第168-193页 |
·齐微部 | 第169-175页 |
·支思部 | 第175-185页 |
·皆来部 | 第185-192页 |
·止蟹分合 | 第192-193页 |
·阴声韵(二) | 第193-215页 |
·歌戈部 | 第193-196页 |
·家麻部 | 第196-201页 |
·车遮部 | 第201-204页 |
·鱼模部 | 第204-209页 |
·尤侯部 | 第209-210页 |
·萧豪部 | 第210-215页 |
·入声韵 | 第215-232页 |
·屋烛部 | 第216-218页 |
·药觉部 | 第218-220页 |
·质物部 | 第220-222页 |
·薛月部 | 第222-225页 |
·陌职部 | 第225-229页 |
·缉入部 | 第229-230页 |
·叶帖部 | 第230-232页 |
·《资治通鉴音注》韵母系统及其构拟 | 第232-242页 |
·关于主元音的问题 | 第232-233页 |
·关于介音的问题 | 第233-234页 |
·关于韵尾的问题 | 第234-240页 |
·入声韵尾的弱化和脱落现象 | 第234-239页 |
·阳声韵尾的问题 | 第239-240页 |
·唇音字的开合问题 | 第240-241页 |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韵母的特点 | 第241-242页 |
·韵母表 | 第242-243页 |
·《资治通鉴音注》入声韵尾脱落后的归属 | 第243-248页 |
第5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调系统 | 第248-276页 |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的考察方法 | 第248-252页 |
·胡三省的声调观念 | 第248-250页 |
·研究《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方法 | 第250-251页 |
·《广韵》四声系统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的反映 | 第251-252页 |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演变的几个问题 | 第252-271页 |
·关于全浊上声变去声的探讨 | 第252-258页 |
·次浊上变去、清上变去的探讨 | 第258-266页 |
·关于平分阴阳问题的探讨 | 第266-270页 |
·关于入声字演变方向的探讨 | 第270-271页 |
·《资治通鉴音注》的四声八调系统 | 第271-276页 |
·四声八调的理论依据 | 第271-273页 |
·《资治通鉴音注》四声分阴阳的讨论 | 第273-274页 |
·《资治通鉴音注》调类数目的讨论 | 第274-275页 |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特点 | 第275-276页 |
第6章 《资治通鉴音注》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 | 第276-292页 |
·声母的比较 | 第277-282页 |
·韵母的比较 | 第282-290页 |
·声调的比较 | 第290-292页 |
第7章 《资治通鉴音注》的音系性质 | 第292-301页 |
·《资治通鉴音注》音切的性质 | 第292-293页 |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语音基础 | 第293-294页 |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性质 | 第294-301页 |
·内部证据 | 第294-296页 |
·与南宋等韵图《皇极经世解起数诀》音系的比较 | 第296页 |
·与同时代词人的白朴的词曲韵部的比较 | 第296-298页 |
·与元代吴语方言音系的比较 | 第298-301页 |
第8章 江灏的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指误 | 第301-310页 |
·与江灏结论的比较 | 第301-304页 |
·声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304-306页 |
·韵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306-309页 |
·声调和音系性质的不同看法 | 第309-310页 |
第9章 《资治通鉴音注》同音字表 | 第310-355页 |
第10 章结语 | 第355-361页 |
·撰写本论文的方法和材料 | 第355页 |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 第355-359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59-360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360-361页 |
附论 1 《资治通鉴音注》重纽韵的演变 | 第361-399页 |
附论 2 《资治通鉴音注》重韵的演变 | 第399-409页 |
附论 3 《资治通鉴音注》纯四等韵的演变 | 第409-416页 |
附论 4 《资治通鉴音注》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的介音 | 第416-425页 |
附论 5 《资治通鉴音注》唇音字的合口介音 | 第425-429页 |
参考文献 | 第429-435页 |
致谢 | 第435-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