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福建永佃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言 | 第9-25页 |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 | 第9-10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0-17页 |
三、永佃制概念的厘定 | 第17-22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永佃制的形成和分布 | 第25-63页 |
第一节 一般私田永佃制的形成方式 | 第25-37页 |
一、福建的历史地理 | 第25-27页 |
二、多元化的形成方式 | 第27-35页 |
三、各种形成方式的演变趋势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公田中的永佃制 | 第37-46页 |
一、公田永佃制的形成方式 | 第37-41页 |
二、公田中地权分化的程度 | 第41-44页 |
三、经营和管理方式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永佃制的分布 | 第46-63页 |
一、民国福建永佃制的分布及比重 | 第46-57页 |
二、分布不平衡原因的考察 | 第57-63页 |
第二章 政权政策变迁与永佃制的发展 | 第63-83页 |
第一节 永佃权政策的逐步规范 | 第63-70页 |
一、清代永佃权政策的初步规范 | 第63-65页 |
二、民国永佃权政策的进一步规范 | 第65-70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局对永佃制的影响 | 第70-76页 |
一、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对永佃制的影响 | 第70-71页 |
二、土地革命和十九路军的短暂"计口授田" | 第71-74页 |
三、国民政府重新推行永佃权 | 第74-76页 |
第三节 中共关于永佃权的处理政策 | 第76-83页 |
一、减租减息政策中的永佃权问题 | 第77-78页 |
二、土改中永佃权问题的处理 | 第78-83页 |
第三章 永佃制的保护 | 第83-101页 |
第一节 常态下的保护 | 第83-90页 |
一、佃农对永佃权的保护 | 第83-86页 |
二、政府对永佃权的保护 | 第86-88页 |
三、司法对永佃权的保护 | 第88-90页 |
第二节 永佃纠纷及其解决 | 第90-101页 |
一、民间调解 | 第91-93页 |
二、官方调处或审批 | 第93-97页 |
三、司法调解及审判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永佃制下的主佃利益关系 | 第101-119页 |
第一节 永佃制下的利益分配 | 第101-110页 |
一、地租形态 | 第101-103页 |
二、地租交纳 | 第103-104页 |
三、租率 | 第104-110页 |
第二节 永佃制下主佃权力的变化 | 第110-119页 |
一、骨主权力日渐衰微 | 第110-115页 |
二、皮主权力日益膨胀 | 第115-119页 |
第五章 永佃制下的土地流转 | 第119-151页 |
第一节 转租 | 第119-124页 |
一、名称及产生原因 | 第119-120页 |
二、存在及分布情况 | 第120-123页 |
三、租额及租率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继承与典当 | 第124-133页 |
—、继承 | 第124-126页 |
二、典 | 第126-132页 |
三、当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转卖与皮、骨价格 | 第133-144页 |
一、活卖与绝卖 | 第133-139页 |
二、田皮、田骨价格比较 | 第139-144页 |
第四节 族田中的永佃田流转 | 第144-151页 |
一、族田的保护措施 | 第144-145页 |
二、典当 | 第145-146页 |
三、出卖 | 第146-151页 |
第六章 永佃制的性质 | 第151-173页 |
第一节 从双层地权的归属来看 | 第151-162页 |
一、骨田的阶层分布 | 第151-155页 |
二、皮田的阶层分布 | 第155-162页 |
第二节 从永佃权的产权特点来看 | 第162-166页 |
一、永佃权具有排他性,稳定而有保障 | 第163-165页 |
二、永佃权流转具有独立性,可以自由生产或移转土地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从租率来看 | 第166-173页 |
结语 | 第173-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1页 |
附图 | 第191-19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92-193页 |
后记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