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以“花儿”为切入点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第9页
 二、相关的研究成果第9-14页
 三、研究方案第14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4-17页
第一章 总述"花儿"与花儿会第17-29页
 第一节 "花儿"概述第17-22页
  一、明清及近代有关“花儿”的诗第18-19页
  二、“花儿”的性质及特征第19-21页
  三、"花儿"的流布及传播第21-22页
 第二节 花儿会第22-29页
  一、花儿会的形成及性质第22-25页
  二、花儿会存在的地理环境基础第25-29页
第二章 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过程(1912—1966)第29-37页
 第一节 "花儿会"的产生第29-30页
 第二节 "花儿会"的发展演变第30-36页
  一、民国初年至1937年的“花儿”与花儿会第30-32页
  二、1937—1949年的"花儿"与花儿会第32-34页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花儿会第34-35页
  四、建国后的花儿会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1912—1966年西北"花儿会"的区域特征第37-55页
 第一节 1912—1966年河湟"花儿会"的复原第37-43页
  一、民国时期河涅“花儿会”第38-40页
  二、建国后河湟"花儿会"第40-43页
 第二节 1912—1966年洮岷"花儿会"的复原第43-47页
  一、民国时期洮岷"花儿会"第43-45页
  二、建国后洮岷"花儿会"第45-47页
 第三节 1912—1966年西北"花儿会"的特征第47-53页
  一、花儿会之规模第48页
  二、花儿会之会期第48-49页
  三、花儿会之组织管理第49-50页
  四、花儿会之时空特征第50-51页
  五、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之关系第51-52页
  六、河湟花儿会与洮岷花儿会的区别与联系第52-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莲花山"花儿会"的个案研究第55-67页
 第一节 莲花山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第55-56页
 第二节 莲花山"花儿会"的起因第56-59页
  一、莲花山"花儿会"产生的第一个动因——拜佛祈福第57-58页
  二、莲花山"花儿会"产生的第二个动因——歌唱爱情第58-59页
  三、莲花山"花儿会"产生的第三个动因——自娱自乐第59页
 第三节 1912—1966年莲花山"花儿会"的发展历程第59-63页
  一、1937—1948年莲花山"花儿会"与"花儿"第60-62页
  二、1949一1966年莲花山“花儿会”第62-63页
 第四节 1912—1966年莲花山山场的对比研究第63-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结论第67-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绘画的隔代继承现象--以唐寅仇英为例
下一篇: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