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我国的铁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 ·工程总承包的定义 | 第13页 |
| ·工程总承包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我国EPC工程总承包的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24页 |
| 第2章 相关研究和实施现状 | 第24-31页 |
|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24-27页 |
|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第24页 |
|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 ·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第27-31页 |
| ·项目管理服务(PM) | 第27页 |
| ·项目管理承包(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 第27-28页 |
| ·工程总承包 | 第28-31页 |
| 第3章 EPC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 第31-35页 |
| ·EPC模式的提出 | 第31页 |
| ·EPC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现状 | 第31-35页 |
| ·EPC模式的特点 | 第31-33页 |
| ·EPC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第33-35页 |
| 第4章 EPC项目相关方识别 | 第35-45页 |
| ·利益相关方界定及分类 | 第35-39页 |
| ·利益相关方的界定 | 第35-38页 |
| ·利益相关方的分类 | 第38-39页 |
| ·利益相关方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 | 第41-45页 |
| ·现有相关方识别方法 | 第41-42页 |
| ·本文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识别方法 | 第42-45页 |
| 第5章 利益相关方角色研究模型及应用 | 第45-58页 |
| ·利益相关方角色研究模型 | 第45-48页 |
| ·相关方期望的收集 | 第45-46页 |
| ·项目需求的收集 | 第46页 |
| ·相关方期望与项目需求的转化 | 第46-47页 |
| ·相关方的需求矛盾处理对策 | 第47-48页 |
| ·利益相关方角色模型应用 | 第48-58页 |
| ·利益相关方识别与需求挖掘 | 第48-49页 |
| ·相关方期望到需求的过渡 | 第49-51页 |
| ·需求矛盾处理策略 | 第51-58页 |
| ·ANP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51-52页 |
| ·外部关联环境下的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52-53页 |
| ·内部关联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53-54页 |
| ·ANP超矩阵的构建 | 第54-55页 |
| ·加权超矩阵的计算 | 第55-56页 |
| ·收敛超矩阵的确定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