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茎叶生长模型及其可视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虚拟植物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植物建模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植物建模常用方法概述 | 第16-24页 |
·L系统 | 第16-19页 |
·粒子系统 | 第19-21页 |
·迭代函数 | 第21-22页 |
·双尺度自动机模型方法 | 第22-24页 |
·植物建模算法比较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芦苇茎叶形态发生模拟模型的研究 | 第26-48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7-28页 |
·采样与数据观测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36页 |
·茎生长统计结果 | 第28-34页 |
·叶生长统计结果 | 第34-36页 |
·芦苇茎形态发生模型的构建 | 第36-43页 |
·茎的形成机理及芦苇茎形态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芦苇茎的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0-43页 |
·芦苇叶片形态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芦苇叶片的几何形态建模 | 第43页 |
·芦苇叶片的数学模型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双尺度自动机的芦苇生长模型 | 第48-56页 |
·引言 | 第48页 |
·相关概念 | 第48-51页 |
·生长模型的内容 | 第51页 |
·芦苇节间个数变化动态模型 | 第51-52页 |
·基于双尺度自动机模型的芦苇拓扑结构 | 第52-54页 |
·状态属性表 | 第54-55页 |
·微状态属性表 | 第54页 |
·宏状态属性表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芦苇生长模拟的可视化软件设计及实现 | 第56-66页 |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6-58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56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6-57页 |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58-59页 |
·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 | 第58页 |
·基于模型—文档—视图的系统构建 | 第58页 |
·创建应用程序 | 第58-59页 |
·茎的可视化 | 第59-61页 |
·叶的可视化 | 第61-63页 |
·植株生长的可视化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6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66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