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7页 |
·大球盖菇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 第12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3页 |
·胞外酶的研究 | 第13-14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原生质体再生和单核化的研究 | 第14页 |
·应用价值研究 | 第14-15页 |
·食用菌育种现状 | 第15-16页 |
·选择育种 | 第15页 |
·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杂交育种 | 第16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页 |
·原生质体技术 | 第16-19页 |
·食用菌细胞壁结构及脱壁酶 | 第16-17页 |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 | 第17-18页 |
·食用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技术 | 第18-19页 |
·食用菌多糖抗氧化作用 | 第19-26页 |
·食用菌多糖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抗氧化作用检测指标 | 第20-23页 |
·抗氧化作用研究现状 | 第23页 |
·抗氧化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抗氧化作用构效与量效关系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供试菌种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7-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9-30页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30-31页 |
·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 | 第31页 |
·大球盖菇诱变株的初筛 | 第31-32页 |
·大球盖菇诱变株的精筛 | 第32-33页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3页 |
·大球盖菇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33-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39-45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 第39-44页 |
·原生质体再生条件 | 第44-45页 |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及诱变菌株筛选 | 第45-48页 |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诱变效应曲线及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45-46页 |
·诱变菌株和出发菌株多糖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大球盖菇诱变菌株和出发菌株抗氧化能力初步研究 | 第48-51页 |
·小鼠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检测 | 第48-49页 |
·小鼠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 | 第49页 |
·小鼠全血丙二醛(MDA)含量检测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制备 | 第51页 |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再生 | 第51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育种 | 第52页 |
·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52页 |
·尚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