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21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采用半主动悬挂系统改善列车横向乘坐舒适度的必要性 | 第8-9页 |
| ·铁道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挂的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 | 第9-13页 |
| ·基于被控系统模型的控制策略 | 第9-11页 |
| ·不需要建立悬挂系统数学模型的控制策略 | 第11-13页 |
| ·铁道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铁道车辆主动/半悬挂的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铁道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挂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车辆悬挂系统减振性能的评判标准 | 第17-19页 |
| ·加速度均方根值 | 第17页 |
| ·Sperling舒适度指标 | 第17-19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 2 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21-41页 |
| ·天钩阻尼控制 | 第21-25页 |
| ·H_∞控制理论 | 第25-29页 |
| ·H_∞范数的物理意义 | 第25-26页 |
| ·H_∞控制问题 | 第26-27页 |
| ·加权函数的选取 | 第27-28页 |
| ·H_∞控制问题的LMI解法 | 第28-29页 |
| ·铁道车辆横向主动悬挂系统的控制建模 | 第29-33页 |
| ·铁道车辆横向主动悬挂H_∞控制器的设计 | 第33-38页 |
| ·加权函数的频响特性对H_∞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 ·主动控制的半主动实现方案 | 第38-41页 |
| ·磁流变减振器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控制方案 | 第40-41页 |
| 3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41-59页 |
| ·ADAMS/Rail和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 | 第41-45页 |
| ·计算机仿真 | 第42页 |
| ·ADAMS/Rail简介 | 第42-43页 |
| ·ADAMS/Rail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实现 | 第43-45页 |
| ·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 | 第45-57页 |
| ·被动悬挂的仿真结果 | 第45-46页 |
| ·主动悬挂的仿真结果 | 第46-52页 |
| ·半主动悬挂的仿真结果 | 第52-57页 |
| ·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4 试验研究 | 第59-76页 |
| ·车辆振动试验台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59-61页 |
| ·车辆振动试验台 | 第59-60页 |
| ·ky和kz的确定 | 第60页 |
| ·Ix的测量 | 第60-61页 |
| ·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61-66页 |
| ·位移传感器 | 第61-62页 |
| ·加速度传感器 | 第62页 |
| ·DSP控制板 | 第62-65页 |
| ·电流控制器RD—3002—03WB | 第65-66页 |
| ·磁流变减振器 | 第66页 |
| ·VXI数据采集系统 | 第66页 |
| ·PC机 | 第66页 |
| ·控制系统的软件构成 | 第66-69页 |
| ·硬件通信接口子程序 | 第67-68页 |
| ·SPI接收中断服务子程序 | 第68-69页 |
| ·功能实现应用子程序 | 第69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6页 |
| ·被动悬挂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 ·半主动悬挂试验结果 | 第70-7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 5 结论及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详细摘要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