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源起与发展 | 第11-22页 |
| 第一节 预期违约制度在英美法上的创立与发展 | 第11-17页 |
|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源起—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判例 | 第11-13页 |
|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合同法重述(第二版)》 | 第13-17页 |
| 第二节 国际商事合同统一法中的预期违约规范 | 第17-21页 |
| 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预期违约规范 | 第17-21页 |
| 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预期违约规范 | 第21页 |
| 第三节 英美法与《公约》中的预期违约制度之比较 | 第21-22页 |
| 一、法律分类不同 | 第21-22页 |
| 二、判断标准不同 | 第22页 |
| 三、救济方法不同 | 第22页 |
| 第二章 预期违约制度概述 | 第22-28页 |
| 第一节 预期违约的概念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 一、明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 二、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 第25-28页 |
| 一、中止履行 | 第25-26页 |
| 二、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解除合同 | 第26-27页 |
| 三、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请求损害赔偿 | 第27-28页 |
| 四、坚持合同效力,等待预期违约方履约 | 第28页 |
| 第三章 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不安抗辩权制度之比较 | 第28-33页 |
| 第一节 不安抗辩权制度概述 | 第28-31页 |
| 一、不安抗辩权的概念 | 第28-30页 |
| 二、不安抗辩权的行使要件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之比较 | 第31-33页 |
| 一、两种制度之区别 | 第31-32页 |
| 二、预期违约制度之优越性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价值与理论基础之研究 | 第33-40页 |
| 第一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 | 第33-36页 |
| 一、预期违约制度是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33页 |
| 二、预期违约制度是公平、效益、安全等法律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 | 第33-36页 |
| 第二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36-40页 |
| 一、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 第36-38页 |
| 二、国内主流学说 | 第38-39页 |
| 三、笔者的见解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及其完善 | 第40-49页 |
| 第一节 现行合同法之前的有关立法 | 第40-42页 |
| 一、《涉外经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 第40-41页 |
| 二、《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之不足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 第42-49页 |
| 一、《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及不安抗辩权的规定 | 第42-44页 |
| 二、《合同法》中预期违约规则之评析 | 第44-47页 |
| 三、《合同法》预期违约规则完善之立法建议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