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税区到自由港--上海保税功能能级提升研究
一 绪论 | 第1-13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3页 |
二 发展演变中的世界自由港 | 第13-21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二) 世界自由港的主要类型 | 第17-18页 |
1. 商业型自由港 | 第17页 |
2. 工业型自由港 | 第17页 |
3. 旅游购物型自由港 | 第17-18页 |
4. 综合型自由港 | 第18页 |
5. 保税型自由港 | 第18页 |
6. 港城型自由港 | 第18页 |
(三) 世界自由港的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1. “境内关外”的开放特征 | 第18-19页 |
2. 经济自由化特征 | 第19页 |
3. 经济关系的国际化特征 | 第19页 |
4. 功能的综合性特征 | 第19-20页 |
(四) 世界自由港的主要功能 | 第20-21页 |
1. 转口贸易功能 | 第20页 |
2. 工业加工功能 | 第20页 |
3. 保税仓储功能 | 第20页 |
4. 国际交流功能 | 第20-21页 |
三 外高桥保税区功能分区与绩效分析 | 第21-31页 |
(一) 中国保税区发展 | 第21-23页 |
1. 保税区的概念与内涵 | 第21页 |
2. 保税区的地理分布 | 第21-22页 |
3. 保税区所取得的成就 | 第22-23页 |
(二) 外高桥保税区功能分区 | 第23-26页 |
1. 外高桥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 第23-25页 |
2. 外高桥保税区的主体功能 | 第25-26页 |
(三) 外高桥保税区的绩效分析 | 第26-31页 |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页 |
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27-30页 |
3. 小结 | 第30-31页 |
四 区港联动—保税区的功能提升 | 第31-39页 |
(一) 区港联动的背景及意义 | 第31-34页 |
1. 区港联动的背景 | 第31-33页 |
2. 区港联动的内涵及意义 | 第33-34页 |
(二) 区港联动与保税区新的功能定位 | 第34-37页 |
1. 政策突破 | 第34-35页 |
2. 功能提升 | 第35-36页 |
3. 新的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三) 基于区港联动的保税区发展模式 | 第37-39页 |
1. 区港合-的内涵 | 第37-38页 |
2. 区港合-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的功能 | 第38页 |
3. 区港合-的实施步骤 | 第38-39页 |
五 洋山保税港区—保税区的功能飞跃 | 第39-47页 |
(一) 设立保税港区的背景 | 第39-41页 |
1. 洋山深水港为保税港区建设提供了基础 | 第39-41页 |
2. 自由港建设的必要步骤 | 第41页 |
(二) 保税港区的地域组成 | 第41页 |
(三) 设立保税港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41-44页 |
1. 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第42页 |
2. 带动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3. 提升上海港的国际中转量 | 第43-44页 |
4. 为南汇新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 第44页 |
(四) 保税港区的功能 | 第44-47页 |
1. 保税港区的功能突破 | 第44-45页 |
2. 保税港区的功能突围 | 第45-47页 |
六 从保税港区到自由港 | 第47-54页 |
(一) 保税港区与自由港的差异性 | 第47-48页 |
1. 自由度 | 第47页 |
2. 开放度 | 第47-48页 |
(二) 自由港的功能设计 | 第48-50页 |
1. 国际中转功能 | 第48页 |
2. 国际配送功能 | 第48-49页 |
3. 海运商务服务功能 | 第49页 |
4. 自由贸易功能 | 第49-50页 |
5. 旅游服务功能 | 第50页 |
(三) 自由港的建设模式 | 第50-51页 |
1. 自由港的定位 | 第50页 |
2. 自由港的建设模式 | 第50-51页 |
(四) 建议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