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11页 |
·组培苗的植株解剖及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11页 |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1页 |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再生体系优化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总述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线艺兰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兰组织培养的若干因素 | 第14-17页 |
·培养基 | 第14页 |
·生长调节剂 | 第14-15页 |
·培养方式 | 第15页 |
·切割方式 | 第15页 |
·活性炭 | 第15页 |
·无机离子与射线辐射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中国兰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细胞学水平的研究 | 第17-18页 |
·组织化学水平的研究 | 第18页 |
·种子非共生萌发与外植体培养 | 第18-21页 |
第四节 叶绿体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非绿色叶片的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 第22页 |
·植物叶色变化和叶绿体失常的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遗传方面 | 第22-23页 |
·环境因素方面 | 第23页 |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线艺春兰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5-37页 |
第一节 线艺春兰类原球茎组织培养过程中各个时期外部形态及其叶片线艺的遗传情况观察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根状茎增殖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培养基种类及培养方式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第29-30页 |
·天然有机物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第30页 |
·接种团块大小和切割方式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根状茎不定芽分化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不同继代时间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2页 |
·培养基营养元素改变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3页 |
·天然有机物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GA3与NAA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根状茎增殖及不定芽分化的发生与起源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类原球茎 | 第37页 |
根状茎 | 第37-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线艺兰组培苗的结构解剖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41-50页 |
第一节 植株营养器官结构解剖 | 第4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叶片的形态结构 | 第41-42页 |
·假鳞茎的形态结构 | 第42页 |
·根的形态结构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第4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叶片绿色部位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45页 |
·叶片艺化部位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45-48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线艺兰组培中生理病害的研究及组培苗硬化技术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春兰组培中常见病症的诊断与防治 | 第50-53页 |
1. 叶片 | 第50-51页 |
2. 类原球茎或根状茎 | 第51-52页 |
3. 防治方法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线艺兰组培苗的硬化技术 | 第53-57页 |
1. 组培苗出瓶处理 | 第53页 |
2. 培养基质的选配与种植 | 第53页 |
3. 水肥管理 | 第53-54页 |
4. 病虫害防治 | 第54-57页 |
缩略语表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英文摘要 | 第64-67页 |
附录 兰花诗词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