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 第7-19页 |
第一节 难民概况 | 第7-11页 |
一、“难民”概念界定 | 第7-8页 |
二、难民职业构成 | 第8-10页 |
三、难民性别与年龄构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难民流向和难民流动类型 | 第11-13页 |
一、难民流向 | 第11-13页 |
二、难民流动类型 | 第13页 |
第三节 两大难民潮和难民分布 | 第13-17页 |
一、两大难民潮 | 第13-16页 |
二、难民分布 | 第16-17页 |
第四节 难民流亡特点 | 第17-19页 |
一、数量庞大而且集中 | 第17页 |
二、成分复杂和来源广泛 | 第17-18页 |
三、流亡时间长 | 第18页 |
四、多向性和再迁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难民的救济与安置 | 第19-43页 |
第一节 难民流亡对国统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一、政府压力增大 | 第19-20页 |
二、社会矛盾突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救济与安置难民的指导方针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战时难民救济机构的设立和调整 | 第22-25页 |
一、中央政府难民救济领导中枢——赈济委员会的设立 | 第22-24页 |
二、各救济单位的建立和组织调整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救济与安置难民的主要法案 | 第25-30页 |
一、《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和《修正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办法大纲》 | 第25-26页 |
二、《赈济委员会组织法》 | 第26页 |
三、《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 | 第26-27页 |
四、《非常时期难民服役计划纲要》 | 第27-28页 |
五、《赈济委员会各区站发给难民证办法》、《疏散难民安置办法》和《各县招待过境难民暂行办法》 | 第28-29页 |
六、《办理难民职业介绍办法》和《难民技术人员及青年壮丁安置办法》 | 第29页 |
七、《难民组训计划大纲》和《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 | 第29-30页 |
第五节 救济与安置难民的措施 | 第30-43页 |
一、难民的调查 | 第30-32页 |
二、难民的运输 | 第32-36页 |
三、难民的收容 | 第36-39页 |
四、难民的卫生防疫与治安 | 第39页 |
五、难民的安置 | 第39-42页 |
六、难民的返乡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活动评析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活动的特点 | 第43-45页 |
一、救济机构系统化 | 第43-44页 |
二、政府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 第44-45页 |
三、救济措施多样化 | 第45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成效 | 第45-49页 |
一、救济了成千上万民众,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 | 第46-48页 |
二、注重教养结合,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活动的历史局限性 | 第49-52页 |
一、救济经费捉襟见肘 | 第49-50页 |
二、救济措施有待完善 | 第50页 |
三、救济工作人员不敷使用 | 第50页 |
四、救济过程中官僚化、腐败化问题严重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书目与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