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8页 |
一、调查的背景 | 第8-21页 |
(一) 农业的变化 | 第8-13页 |
1. 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 第8-9页 |
2.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第9页 |
3. 农业生产的结构 | 第9-11页 |
(1) 种植业结构 | 第9-10页 |
(2) 畜牧水产结构 | 第10-11页 |
4. 农业与世界农业和外省农业的关联程度 | 第11-12页 |
5. 农业生产的目的 | 第12-13页 |
(二) 农村的变化 | 第13-16页 |
1. 农村的产业结构 | 第13页 |
2. 农村市场的发育 | 第13-15页 |
(1) 市场主体 | 第14页 |
(2) 市场客体 | 第14页 |
(3) 市场构成 | 第14-15页 |
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第15页 |
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第15-16页 |
(三) 农民的变化 | 第16-21页 |
1. 农民的价值追求和就业格局 | 第16-18页 |
2. 农民的收入 | 第18-20页 |
3. 农民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方式 | 第20-21页 |
二、调查方案设计 | 第21页 |
(一) 调查方案的指导思想 | 第21页 |
(二) 调查方案的内容 | 第21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三、调查经过 | 第21-22页 |
四、调查的结果 | 第22-30页 |
(一) 甘肃省农业推广体系组织结构 | 第22页 |
(二) 甘肃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存量及结构 | 第22-25页 |
1.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 第23页 |
2.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 第23-24页 |
3.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量 | 第24页 |
4.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构 | 第24-25页 |
(三)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分布 | 第25-28页 |
1.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单位性质分布 | 第25-26页 |
2.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垂直分布 | 第26页 |
3.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分布 | 第26-27页 |
4.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单位性质分布 | 第27页 |
5.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 第27页 |
6. 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水平分布 | 第27-28页 |
(四)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情况 | 第28页 |
(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 第28-29页 |
(六)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用的发挥 | 第29-30页 |
1. 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 第29-30页 |
2. 开展技术培训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 第30页 |
3. 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 | 第30页 |
五、调查分析 | 第30-39页 |
(一) 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差异 | 第30-33页 |
(二) 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差异 | 第33-35页 |
1. 农民学习采用新技术的差异 | 第33-34页 |
(1) 领先者 | 第34页 |
(2) 积极分子 | 第34页 |
(3) 谨慎者 | 第34页 |
(4) 迟钝者 | 第34页 |
2. 农民学习采用新技术的过程 | 第34-35页 |
(1) 感知阶段 | 第35页 |
(2) 兴趣阶段 | 第35页 |
(3) 盘算阶段 | 第35页 |
(4) 试验阶段 | 第35页 |
(5) 取舍阶段 | 第35页 |
(三) 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 第35页 |
(四) 税费改革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 | 第35-38页 |
1. 机构与队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精简 | 第36页 |
2. 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 | 第36页 |
3.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综合 | 第36-37页 |
4. 乡镇推广经费供给渠道由县下放到乡 | 第37页 |
5. 各级财政支持农技推广的力度增强 | 第37页 |
6. 部分地方加强了对农技推广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 | 第37页 |
7. 跨区域专业性农技推广站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第37-38页 |
(五)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1.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 第38页 |
2. 农业推广的内容不适应 | 第38页 |
3. 农业推广的方法不适应 | 第38页 |
4. 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 | 第38页 |
5. 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第38页 |
6. 农业科技推广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 | 第38页 |
7.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 第38页 |
8. 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不足 | 第38-39页 |
9.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低 | 第39页 |
六、调查建议 | 第39-53页 |
(一) 值得借鉴的几种国外农业推广形式 | 第40-44页 |
1. 美国农业推广体制 | 第40-42页 |
2. 欧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 第42-43页 |
3.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 | 第43页 |
4. 韩国农业推广体制 | 第43页 |
5. 国外较成功的推广服务体系的共同特点 | 第43-44页 |
(二) 对策与建议 | 第44-53页 |
1. 明确发展农技推广体系的思路 | 第44页 |
2. 密切和优化农业科技推广相关主体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3.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第45-46页 |
4.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 第46页 |
5.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 | 第46-49页 |
(1) 改革完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 | 第46-48页 |
① 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 | 第46-47页 |
② 科学设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 | 第47页 |
③ 理顺管理体制 | 第47页 |
④ 充实人员 | 第47-48页 |
(2) 鼓励和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农业技术推广 | 第48页 |
(3) 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 第48-49页 |
6. 改进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推广方式 | 第49-50页 |
(1)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课题制 | 第49-50页 |
(2) 完善技术承包方式 | 第50页 |
7. 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培训 | 第50-51页 |
(1) 培训农民 | 第50-51页 |
(2) 培训农业推广人员 | 第51页 |
8. 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市场化供给制度 | 第51页 |
9. 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负面影响,构筑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第一导师罗玉柱简介 | 第57-58页 |
第二导师李国林简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