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气体压缩与输送机械论文--压力容器论文

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的损伤与解理断裂研究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第2-3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工程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4页
  1.2.1 学科背景:两种破坏理论-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第12-13页
  1.2.2 断裂力学第13-14页
  1.2.3 损伤力学第14-15页
  1.2.4 考虑到损伤的断裂力学第15-16页
  1.2.5 宏观断裂力学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6 细观解理断裂机理、特征距离及活性区的研究概况第20-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9页
第二章 实验和计算第29-66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2 试样制备第30-31页
  2.2.1 三点弯曲COD试样第30-31页
  2.2.2 标准拉伸试样第31页
 2.3 宏观力学试验第31-33页
  2.3.1 标准拉伸试验第31-32页
  2.3.2 三点弯曲COD试验第32页
  2.3.3 系列卸载COD试验第32-33页
 2.4 断口及金相观察第33页
  2.4.1 断口观察第33页
  2.4.2 系列卸载金相试样观察第33页
 2.5 细观断裂力学参数的测量第33页
 2.6 计算模型及方法第33-35页
 2.7 拉伸实验结果第35-37页
 2.8 3PB试验结果第37-38页
 2.9 断口观察第38-41页
 2.10 有限元计算结果第41-45页
 2.11 细观断裂力学参数测量结果第45-46页
 2.12 两种不同模拟方式的结果第46-48页
  2.12.1 裂纹沿对称面开裂第46-47页
  2.12.2 裂纹沿斜面开裂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66页
第三章 不同温度下的解理机理的探讨第66-89页
 3.1 -196℃下的断裂机理第66-72页
  3.1.1 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第66页
  3.1.2 断口和卸载试件的观察及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探讨第66-69页
  3.1.3 断裂机理探讨第69-71页
  3.1.4 零起裂试件的探讨第71-72页
 3.2 -110℃下的断裂机理第72-83页
  3.2.1 试样的有限元模拟第72-74页
  3.2.2 粗晶断裂机理的探讨第74-79页
  3.2.3 细晶断裂机理的探讨第79-83页
 3.3 卸载试样金相观察结果第83-85页
  3.3.1 细晶卸载试样金相观察结果第83-84页
  3.3.2 粗晶卸载试样金相观察结果第84-85页
 3.4 16MnR钢 COD裂纹试样低温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第85-87页
 3.5 小结第87-88页
  3.5.1 -196℃下的断裂机理讨论第87页
  3.5.2 -110℃下的断裂机理讨论第87-88页
  3.5.3 不同温度下的断裂机理讨论第88页
 参考文献第88-89页
第四章 韧脆转变解理机理的研究第89-96页
 4.1 裂纹长度对断裂载荷、断裂吸收功、J积分值和断裂韧度δ_c值的影响第89-90页
 4.2 试样卸载图分析第90-93页
 4.3 韧脆转变区解理断裂临界事件的探讨第93页
 4.4 纤维裂纹扩展转变为脆性解理断裂的机制第93-94页
 4.5 韧-脆转变区韧性值产生分散的原因第94页
 4.6 小结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6页
第五章 材料损伤模型及其算法第96-123页
 5.1 基于细观力学的损伤理论第96-97页
 5.2 Gurson损伤模型第97-100页
 5.3 延性损伤及G-T-N损伤模型研究与应用情况第100-110页
  5.3.1 裂纹的形成、扩展的研究第101-105页
  5.3.2 塑性应变局部化第105-108页
  5.3.3 孔洞分布和形状对材料模型的影响第108页
  5.3.4 对解理断裂的研究第108-110页
 5.4 有限元方法在延性损伤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第110-111页
 5.5 G-T-N损伤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11-115页
  5.5.1 G-T-N模型的屈服方程第111-112页
  5.5.2 多孔金属的本构关系第112页
  5.5.3 考虑到率相关和温度相关的基体材料的力学行为第112-114页
  5.5.4 内变量(ε|-)~(pl)和f的演化率第114-115页
 5.6 G-T-N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第115-118页
 5.7 G-T-N模型计算程序结构第118-120页
 5.8 G-T-N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中所需要的参数的确定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第六章 损伤模型计算及分析第123-147页
 6.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23-124页
 6.2 材料参数的确定第124-125页
 6.3 试件有限元分析第125-141页
  6.3.1 -80℃下模型计算分析第125-132页
  6.3.2 -30℃下模型计算分析第132-139页
  6.3.3 -80℃下弹塑性材料与含有损伤孔洞材料的分析第139-141页
 6.4 计算结果讨论第141-145页
  6.4.1 -80℃计算模型讨论第141-143页
  6.4.2 -30℃计算模型讨论第143-144页
  6.4.3 -80℃下弹塑性材料与含有损伤孔洞材料的讨论第144-145页
 6.5 小结第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7页
主要结论第147-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分析
下一篇: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基于政府职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