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20页 |
| ·中生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中生菌素简介 | 第10页 |
| ·中生菌素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 第10-11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链丝菌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 ·链丝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 第11页 |
| ·链丝菌素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 第11-13页 |
| ·链丝菌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中催化赖氨酸多肽链形成的关键酶 | 第13-15页 |
| ·链丝菌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基因工程技术在链霉菌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0页 |
| ·材料 | 第20-22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 ·缓冲液 | 第21-22页 |
| ·各种实验用酶及试剂 | 第22页 |
| ·抗生素 | 第22页 |
| ·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 ·中生菌素肽合成酶zpsA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的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UV-69 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zpsA 基因阻断菌株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 第27-30页 |
| 3 结果 | 第30-48页 |
| ·中生菌素肽合成酶ZPSA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 | 第30-39页 |
| ·菌丝体的培养及总DNA 的提取 | 第30页 |
|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 ·PCR 产物的克隆与鉴定 | 第31-34页 |
| ·序列比对分析 | 第34-38页 |
| ·TAIL-PCR 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UV-69 菌株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优化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 ·菌丝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页 |
| ·甘氨酸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39页 |
| ·溶菌酶的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溶菌酶的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40页 |
| ·溶菌酶的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 第41页 |
| ·原生质体再生条件 | 第41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ZPSA 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 第41-48页 |
| ·不同培养基中安普霉素耐受浓度的筛选 | 第41页 |
| ·zpsA 基因中特异片断的扩增 | 第41-42页 |
| ·破坏载体pK2 的构建 | 第42-43页 |
| ·影响质粒转化因素的考察 | 第43-44页 |
| ·UV-69 菌株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44页 |
| ·阻断株的筛选 | 第44-45页 |
| ·阻断株的PCR 验证 | 第45-46页 |
| ·阻断株的发酵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2页 |
| ·中生菌素肽合成酶ZPSA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UV-69 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 ·中生菌素产生菌ZPSA 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 第50-52页 |
| 5 结论 | 第52-5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8 致谢 | 第58页 |